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法源寺文保区保护提升项目的实施主体,记者从宣房投集团所属大德公司了解到,公司委托专业团队编制了《法源寺历史街区核心区保护规划》,对片区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坚持保护为第一原则,保留以“竖胡同”肌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街巷格局,通过分类分级原则审慎处理既有建筑,推行小规模、织补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更新方式,对街区进行提升改造。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
⬆市政基础设施改造
据大德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留胡同肌理,在对街区地面设施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中做了统一谋划、协同建设。完成架空线入地,实现雨污分流,彻底解决低洼院落积水问题。还新建干式消防管道,引入燃气,消除了消防隐患。同时,采用了装配式市政综合管线,为后期厕所革命保留了基础条件。科技赋能街区改造,架设了15根智慧灯杆,全方位覆盖5G设备,试点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瓦,为街区景观照明提供能源,并尝试院落内引入全电厨房、生态化粪池等创新技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胡同景观提升
⬆烂漫胡同108号红色会客厅
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文化需求必不可少。记者在烂漫胡同看到,部分景观节点融合了街区历史文化元素与居民需求,胡同北口打造了智慧停车设施及小微绿地,解决了周边居民停车难题;利用拆违空地,打出“花坛+花架+休闲设施”的组合拳,定制了个性化鸽舍,增添了许多老城味道。漫步在法源寺的胡同里,街区导览标识融入的文化特质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宣房投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导览标识在设计上突出“宣南印象”等文化特质,以会馆文化、丁香花、名人故事等为元素,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展现街区的独特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文创咖啡店
⬆花韵丁香酒店餐厅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聚焦“七有”“五性”,将补足街区功能短板与提高腾退空间利用效率相结合,统筹协调各类存量资源,发展街区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自2019年以来,以红色会客厅和菜市口小微消防站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文创咖啡店、文化空间、便民花店、赶考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便民商业及文化商业优先实现落位。利用共生院打造的红色会客厅(原江宁郡馆)作为牛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每年举办数十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日常也接待预约参观。改造提升烂缦胡同131号低效楼宇,打造花韵·丁香文化酒店,实现“腾笼换鸟”、产业升级。
目前,法源寺文化街区的更新进展还在持续进行中,正在打造的街区文化中心,将作为街区文化展示、研究、交流与体验的综合空间,服务于街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等职能,提升街区文化自信。同时,正在建设中的立体停车设施和配套停车规划也将在明年初完成,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题。
文字:邴美俏
图片:宣房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