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2021-12-17 14:1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对一个既想吃零食,又想减肥,还想养生的年轻人,“无糖饼干”、“无糖蛋糕”、“无糖酸奶”、“无糖奶茶”、“零度可乐”等,似乎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那么无糖食品、饮料真的不含糖吗?

首先什么是糖?

生活中我们能遇到很多种类型的糖。

什么是 “无糖食品”?

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2],“无糖”食品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按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的甜食品。但无糖食品必须用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目前,在我国已经批准列入使用卫生标准的糖醇类食糖替代品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和乳糖醇,允许其在糖果、糕点和饮料中使用。用糖醇制取的食品,才能称无糖食品。非营养型甜味剂又称“高倍甜味剂”,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单纯用高倍甜味剂配制的食品,一般称无热量或低热量食品,如用阿斯巴甜可配成无热量饮料,但一般不称作无糖饮料。

关于甜味剂

1、什么是甜味剂?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两类;按其甜度可分为低甜度甜昧剂和高甜度甜味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无糖食品的甜味剂主要有以下3类:

(1)糖醇:常见的有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等,它们甜度比蔗糖稍低。作食品配料有一定黏度和吸湿性、耐热性,其产生的热量低于蔗糖,在2~3kcal/g之间,所以称为营养型甜味剂,糖醇具有不产生龋齿、对血糖值上升无影响,且能为糖尿病人提供一定热量,广泛应用于无糖食品的代糖品。

(2)功能性低聚糖:主要有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菊粉(长链果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等。具有一定甜度、黏度和水溶性等糖类的特性,它们一般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甜度为蔗糖的40%~60%。甜味柔和自然,可作为婴儿奶粉等的营养增补剂,蔗糖的代替品使用。具有低热量、难消化,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抗龋齿,部分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等特性,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糖源,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3]。

(3)高倍甜味剂:其甜度往往是天然蔗糖的几百甚至上千倍,同等甜度下,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称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其有天然的与人工合成的之分。天然提取物目前主要包括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提取物和索马甜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常见的有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高倍甜味剂具有甜度高、热量低、不易发生龋齿、安全性高等优点,并且此类甜味剂在人体内不转化为葡萄糖,在代谢过程中不受胰岛素控制,不会引起肥胖症和血压升高,适合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作为甜味替代品。

2、甜味剂的安全性如何?

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批准使用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都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只要是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都是安全的。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 [4]中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甜味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因此, 生产厂家严格按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及限量进行生产,消费者正常摄食各类食品, 不长期偏食某一类食品, 就不会出现损害健康的安全问题。

(1)甜味剂本身是一类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正常食用不会存在安全问题。因此,消费者应避免购买非法厂家制作的高甜度食品,防止甜味剂摄入过量。

(2)大量的甜味剂有可能会引起腹胀或腹泻。成人的免疫力好,所以没什么问题。而对于器官尚未发育完全的新生儿来说,加了甜味剂的饮料是不能喝的,否则会引起严重的腹泻。

(3)研究发现甜味剂可以引起小鼠葡萄糖耐受性的降低,可能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症[5,6]。

(4)甜味剂过量摄入引起人体中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改变,影响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造成影响[6]。

特别注意的是:“苯丙酮酸尿症”患者因不能代谢苯丙氨酸,不能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

药师提醒

1、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因为标记“无糖”,就随意摄入。

(1)无糖饼干、蛋糕原料本身就是淀粉。且制作过程添加牛奶、鸡蛋和大量的油脂。食用之后,其中的碳水化物会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吸收入血后,血糖也会升高。

(2)奶茶杯上的“无糖”,只是没有额外加糖,本身热量就很高。

(3)甜味剂食用需适量。长期大量食用含有甜味剂的食物,反而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出现“胰岛素抵抗”等,甚至引发各类肠道健康问题[6]。

2、学会看食物配料表。看是否含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词。可优先选择糖醇类的天然糖类替代品及功能性低聚糖,吃的时候当然也要控制量;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

3、选择天然食物,避免二次加工,比如能吃水果就别喝果汁。

4、少吃腌制类食物,购买正规安全食品,避免甜味剂摄入过量。

5、平时注意多运动,多食用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这才是预防肥胖、糖尿病等慢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继荣,申淑琦.食品甜味剂及其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9,9:183,188.

[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 (GB 13432-2004).

[3] 梁莹,庞振国,崔炳群,等.无糖食品甜味剂的应用及其安全性[J].现代食品科技,2009,25(8):964-966.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5] 蔡雯雯.人工甜味剂长期暴露引起葡萄糖耐受性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研究[R].浙江: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2014:1-90.

[6] 高玉婷,张鹏,杜刚,等.人造甜味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8,39(7):285-290.

来源:北京朝阳医院

作者:翟晓雨


作者:

北京医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