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校长 陈姗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面简称“双减”)的通知。“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我们重新审视学校育人生态格局,教师是“双减”工作的主体,高效课堂是“双减”工作的保障,让教育回归学校,让教学质量的提升真正从每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开始。
课堂结构变革的再认识
我校在“三读”、“三学”、“三研”课堂新样态研究的基础上,本着“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育人理念,把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变革的着力点,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堂结构变革的落脚点,开展课堂结构变革的实践。各学科成立以教学干部、首席教师、学科骨干、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学科研究团队,结合学科课例开展校本教研,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胆实践、课堂研究、课例分析,形成从“单元整体构架、学习支架设计、情境诊断设计、多媒材运用”等多形式、多路径的课堂结构变革策略,做到讲练结合,整体统筹,打造五一小学“民主、对话、生成”的智慧课堂。
“单元整体构架” 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每个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这也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认知,各学科结合教材特点开展“单元任务群”的设计,从单元整体入手,构架单元学习思路,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引领学生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及路径,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真的实际获得。
语文课上,在单元整体预读《太阳》《松鼠》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单元预读单”带领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单元质疑问题的梳理等等。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梳理字词中出现的易错音、易错形、易错笔顺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同时根据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要求,在两篇文章对比阅读过程中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质疑,师生一起梳理学生的疑点,通过梳理、分析、聚焦确定单元学习核心任务,开展有实效的课堂实践。科学学科,从单元核心素养和科学思维出发,分析、整理确定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确定每节课在单元中的任务,确定单元中其他内容与主题、大概念、整体教材的关联,整体把握单元教材科学思维。在《热》、《时间》、《电路》、《呼吸与健康》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形成解释,创设自主研究、合作研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落实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英语学科,梳理出1—6年级教材中的所有教学单元,根据教学内容,提炼单元主题意义、有效再构教学文本,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设计、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单元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单元整体构架教学的课堂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梳理出单元整体教学的多种策略,如:从整体入手设计单课的学习,让学生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建立起“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再如:围绕某个支点串联多课的学习,让学生建立“关联”的意识;又如:以单课教学串联其他内容,让学生有延展的视野。这些课堂策略的有效实施,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让提质真正从课堂开始。
“学习支架”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学习支架”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支架”,学生在它的支撑与帮扶下,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有抓手、有方向、有路径,注重课堂上的实践体验,落实学科素养。
为了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支架”,各学科老师们深度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单元导读要求、课文内容、课后习题等内容进行设计。语文学科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出发,分析、整理,确定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位置,确定每篇课文在单元中应承担的任务,确定单元中每个内容和单元主题、语文要素,课文的关联,整体把握单元教材脉搏。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慈母情深》《只有一个地球》《月光曲》等课时,从“情境学习、探究问题、情节曲线、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关键词语、示意图、讲故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巧妙设计课堂活动和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搜集、梳理资料,分析相关信息,进行自主建构。在执教《分数再认识》、《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古人计数》等数学课上,通过设计“圆片、图形、小棒、计数器、模型块、点子图”的学具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及探究。
“学习支架”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助力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通过实践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内驱力,引导学生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呈现出“民主、对话、生成”的智慧课堂样态。
“情境诊断”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当堂达成
在教学干部的带领下,开展“什么是情境诊断?”“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诊断?”“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情境诊断的设计?”的大讨论,课堂该怎样进行及时“诊断”,确保当堂学习目标的真正达成,使作业“课堂化”。
一二年级在执教《秋天》、《四季》、《江南》、《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等课时,从“语境中检测必认字、语境中复现必写字、语境中仿说仿练、语境中提炼主要内容、语境中实践运用”等方式进行课堂诊断,做到课堂上及时反馈,学以致用。在数学学习中,老师们依据不同领域和课型,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如《左右》一课老师们结合教室的真实环境、自己的身体等让孩子们辨别左右,表达位置关系;《除法的认识》,老师精心准备学具让孩子们在分、摆的过程中辨析两种不一样的除法,从而理解除法意义;《厘米的认识》一课,老师多次制造“矛盾”,让学生借助学具经历长度单位厘米的产生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多媒材运用” 在实践体验中感受艺术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作欲望,感受艺术魅力,艺术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们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管乐团、民乐团的乐器等都搬上了课堂,让学生利用多种媒材进行创作、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在执教《中国画》、《色彩明度》、《美的比例》的美术课上,教师把生活中的纸袋、本皮、文化衫、环保袋、废旧纸盒等媒材引入课堂,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创作对象、创作素材。音乐课上,结合《民族器乐》、《蒙古名歌》、《管弦乐》等课的特点,教师把二胡、古筝、琵琶、大号、萨克斯等乐器搬上课堂,学习歌曲、欣赏乐曲、体验乐器,让孩子们感受乐曲与乐器之间的关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及鉴赏美的品质。
研究、实践,围绕“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核心理念,我们还达成课堂结构变革共识:1.要深入钻研教材、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对标设计适合的学习活动。2.整合学习活动,将任务目标有机融入,避免活动过碎,目标单一。3.教学设计必须是多样的,应对学生课堂精彩的生成。4.学习支架、学习活动、学习媒介等学习工具的设计和使用要具针对性,要能够提高课堂思考及学生交流的实际效益。5.课堂学习中,安排合适的时间,设计有针对性的检测题进行当堂后测,检验即时学习效果。
课堂变革的研究我们还在路上,用高质量的课堂实效为“双减”扎实落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