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碗腊八粥,“城”满幸福味
2022-01-10 11: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关于腊八的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吗?

腊八,是进入“忙年”的开始。腊八一过,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从喝腊八粥开始,之后便是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等等,直到腊月的最后一夜过除夕。在过去,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天真童趣里流露出孩童们到了腊月对过年的无限期盼。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又称“腊八”,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也称“法宝节”,是佛教徒的盛大节日之一。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古代的腊祭仪式为其雏形。不过,秦汉之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汉代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兴盛,在传说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会举行纪念活动。于是,作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成道节”合流,腊八节也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成为一个民俗节日。

腊八到,粥飘香

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腊八到,粥飘香,这一天我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风俗传统。

腊八粥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除了来源于佛教的一些说法外还有中国民俗的根源。

在腊八粥流行之前,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祛邪避疫的习惯,还认为冬天喝粥可以保平安。

从宫廷到寻常百姓家,腊八粥总让人念念不忘。

沈从文在《腊八粥》中写道,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人们对腊八粥的偏爱或许是因为它预兆着年的开始,所以人们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那么该如何做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呢?

腊八粥做法

熬好一锅滋补养人的腊八粥营养专家提出了4点建议:

杂粮和白米比例1:3

这样能够保持较为平稳的餐后血糖,且豆类和部分全谷物没有黏性,合理搭配口感更好。

加水量是粮食的6倍以上

用电压力锅做粥,粮食与水的比例大概是1:10~1:6。用普通汤锅做粥,则需要添加更多水。

先泡后煮,防止变糊

杂豆种类的不同,浸泡所需时长也不同。一般来讲,豆子浸泡8~12小时,多数全谷物2~4小时为宜。

认真清洗过的杂粮,浸泡的水最好不要丢掉,否则损失了不少维生素和钾等营养成分。

别煮得太黏稠

腊八粥中的糯米和大黄米之所以能产生黏稠的口感,是因为其中一种不容易消化的淀粉比例较高。脾胃虚弱的老人、孩子,或是胃动力不足的年轻人,喝腊八粥不宜太黏稠。

“腊八”一过,就是年,不管你是漂泊在外还是陪在家人身边,别忘了喝一碗腊八粥给自己一份寒冬里的小温暖。

海报:王心怡


作者: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