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出去吧,我什么都不听!”“装修完了,以后出了问题我找谁呀?”……这曾经是王玉彬开展工作过程中常遇到的质疑,如今都成了他顺利开展工作的铺垫,那些曾经将他拒之门外的居民,也早已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邻居。截至目前,模式口大街95%以上的趸租商铺已完成装修改造,曾经杂乱无序的街面正逐渐变得朝气蓬勃、人气满满。
王玉彬,一位模式口大街升级改造项目的工程建设者,用真诚的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和豁达处事的智慧,感动着模式口大街的“老邻居”们,并全力保障了2021 年“十一”前夕模式口大街的正式开街,让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在广大居民的参与、支持下,逐渐更新、活化。提起最初开展工作时的场景,王玉彬记忆犹新: “我们第一次登门拜访,还没等把话说完,就被居民孙先生赶了出来!”王玉彬与冬奥的故事,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模式口大街东段街面外立面修缮改造,为趸租的房子重新装修,包括前期与居民协商、中期施工和后期维护保障,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让户主同意我们在其房子上装修改造。”
被孙先生“赶出”家门后,王玉彬没再继续上门打扰,但见面必打招呼成了他和孙先生之间的默契。时间久了,他们便开始唠起了家常,关系一天比一天融洽。“确实不带有任何目的,就是本着将心比心的理解去和孙大哥接触。”王玉彬说,“有一天我中午值班,听说孙大哥爱人住院了,想到他不会做饭,就叫他一起过来吃了顿工作餐,没想到这让他感到十分温暖,主动想了解房屋修缮的事。在听过了修缮改造整体规划后,他立马就同意了。”不仅如此,孙先生还成了推动他下一步工作的“润滑剂”,在孙先生的帮助下,周边其他几户居民很痛快地同意接受装修改造,这大大提高了项目工程进度。
整体工程时间紧迫,加班加点对王玉彬来说是常有的事儿,即使是凌晨接到户主咨询电话,他也会耐心解答。一天凌晨4点,睡梦中的王玉彬被手机铃声叫醒,来电话的正是王玉彬反复做了多次工作、年过七旬的张奶奶。原来,张奶奶因为担心重装改造工程和房屋建材质量不够好而夜不能寐。“您不放心我先做一块儿,到时候您觉得行我们再继续干!”王玉彬承诺张奶奶为其先做个局部样板出来,让老人放心。“真 好,我挺满意!”这是老人验收时对施工结果的评价。如今,张奶奶的院子已经成功出租了。
为排除赵先生担心装修改造后无质保的顾虑,王玉彬专门针对其担心的问题准备了装修补充协议,看到那一条条“私人订制”的协议条款,赵先生直接说:“行了,这协议不用签了,你抓紧施工吧,我信你!”提到这段儿,王玉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说到做到,超预期完成工作,使王玉彬赢得了大家充分的信任,也是因为信任,王玉彬开展工作越来越顺利。后来,当王玉彬因建材存放问题一筹莫展时,王先生主动出借自家房屋为工程队充当库房,这一借就是半年多……王玉彬和模式口大街的邻居们用真诚和实际行动温暖着彼此。
对王玉彬来说,这样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也便是这条驼铃古道上的人情味儿。“你能帮个忙吗?”“没问题 !”对于邻居们提出的合理请求,王玉彬基本有求必应,一来一往,他不仅对这条街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儿的人们也给了他无数的感动。
“模式口大街开街那天,我站在家门口数着,有200多人围在我家门前的小景点拍照,真不错!”听到孙先生这句自豪的话,王玉彬无比欣慰,“曾经的杂乱无序、萧条落寞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模式口大街环境提升了,人越来越多,商业氛围也起来了,能为这的老百姓尽点自己的力量,为冬奥做点事儿,我由衷地高兴,这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文并摄/ 记者 康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