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佳节系列科普 · 春节篇
一、“四季植物之美—冬之态”科普课程
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二〇二二新年到,萌虎贺春喜来到!又是一年春节之际,紫竹院公园开办了冬态植物识别科普课程“四季植物之美——冬之态”。带大家走进公园,亲近自然,一同探秘各色植物的冬季形态。
活动邀请了高级工程师翟敬宇老师带大家一起实地辨赏各类植物,并对植物冬态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科普讲解。
在绿毯诗韵景区中大家认识了蜡梅、悬铃木、玉兰等植物朋友。
精心准备的实物课件
精美小礼品
紫竹院公园环保袋礼包小物件超级丰富
自然笔记
二、课堂中的科普小知识 一起来学一学吧
1.白皮松,油松,华山松傻傻分不清
大家都是松树,到底要如何分辨呢?
那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树皮来分辨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窍门,快来数一数他们的针数吧!
五针一束华山松,三针一束白皮松,两针一束是油松。
2.毛茸茸的玉兰花芽
包裹着玉兰花苞的这个毛茸茸的结构,在学术上叫做“芽鳞”。顾名思义,就是能像鳞片一样保护着过冬芽哦!仿佛人们御寒的冬衣。当芽打破休眠以后,他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慢慢脱落啦。
这褪去的小小猴衣,没错!就是咱们“毛猴”的身体部分哦。
3.迷彩斑驳小马甲,冬日里的风景线
大家在欣赏一棵树木时,大多数人会把目光集中在树木的形状,颜色上,那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树皮上的“花纹”呢?在美妙的冬日,来让我们一起好好欣赏一下树木的“小马甲”吧!
三、节日文化科普小课堂 那些你不知道的节日科普
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在春节当晚,人们都会在自家门口点燃鞭炮,为的是驱魔辟邪迎好运。
那爆竹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相传以前新年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爆竹。当时爆竹爆的还真就是竹子,大家把真实的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会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爆竹,为的是吓走凶猛的“年”兽。当“年”听到爆竹的声音后,就会害怕的逃走。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才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慢慢演化成我们现今的“烟花爆竹”。
2.“福”字倒贴有学问
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充满年味的对联,还会在大门口端端正正地贴上一个“福”字。大家都知道“福”字倒贴有着福气到来的寓意,所以原本端正的“福”都逐渐开始倒着贴了。但您知道吗?在民俗传统中,其实只有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需要倒贴福字。为的是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些地方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而大门上的“福”字其实不一定要倒贴哦。
3.压岁钱的前世今生
在春节的民俗中,相信小朋友们最期待的就是春节的大红包了,我们把这个红包叫做压岁钱。那压岁钱这个称呼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相传有一个叫“祟”的怪兽经常喜欢骚扰百姓,甚至还会伤害小朋友,聪明的人们发现这个 “祟”其实很贪财,只要给“祟”一些钱,它就会乖乖地离开,不再打扰他们宁静祥和的生活了。于是在春节这天,家长们都会给小孩子压岁(祟)钱,这样能够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慢慢的经过演变,就变成了现在的红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