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民俗,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个春节由于疫情原因很多亦城人纷纷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在亦城的这个新年你如何度过?来看看他们怎么说吧!
和外教一起过小年
肖郡
(北京经开区财政审计局)
我家儿子尚尚的外教老师Chaz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男孩,尚尚从3岁起,就跟随这位老师学习英语。尚尚现在已经10周岁了,每周都要与这位老友见个面、聊一聊,他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让Chaz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在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来临之际,我们一家邀请了Chaz和他的中国女朋友小美到家中共度中国小年,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
下午五点,Chaz和女友如约而至,来到我们家中,还给我们带来了春联和窗花。尚尚和他们一起认真仔细地将窗花贴到窗户上。经过一番简单装饰后,家里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
“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日子。”小美的老家在广东,2021年入职京东集团,这是她第一次在北京过年,想了解中国南北方过年习俗有何不同。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之后人们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迎接新年的到来。北方小年夜有吃饺子、祭灶王的习俗,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接风面”。
“来,一起包饺子喽!”尚尚爸爸准备好饺子皮和韭菜馅,招呼大家围在桌子前,示范起了包饺子。韭菜和“久财”的读音相近,不仅有着对长久财富的祈福,更是对人们长久健康、快乐的美好祝愿。我拿着包好的饺子介绍道:“北方人对饺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吃饺子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南方人吃元宵,北方人吃饺子,二者的寓意都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热气腾腾的饺子新鲜出锅,大家一同举杯庆祝小年,过了小年,新春佳节即将来到。尚尚爸爸请大家赶紧尝一尝饺子味道如何。Chaz仔细品尝过后感慨道:“我包的饺子虽然很难看,但真的很好吃!有没有醋?吃饺子要蘸醋呀。”我们都笑了,没想到Chaz吃饺子的方式这么地道。过了一会儿Chaz又兴奋地说:“我吃到带花生的饺子了!”
饭后,大家围坐一起热火朝天地聊着工作、生活,聊天南地北、过去与将来。此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小年夜里我们亲手包饺子,品尝了中国传统的家常菜,完成了一次中国文化浸润式传播。
Chaz说:“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一直都在中国、在北京,中国的防疫措施非常有力。令我感动的是,在中国,为了能迅速控制住疫情,大家都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自觉佩戴口罩、减少聚集,中国优秀的防疫行为值得全世界学习。”
写春联
张占江
(金地格林小镇)
虎年春节就要到了。最近,我们书画爱好者接到通知,为社区居民写春联。我领回了70副对联纸,在一周内完成。虽然任务重,但我乐在其中。
说干就干,我和书画社的张贵忠大哥一起,忙活了整整一下午,写了十几副。我们先把对联纸铺平在桌子上,用镇尺压上,按要求认真书写完,等墨迹差不多干了,再小心翼翼地抬着四个边儿,慢慢平铺在地上,直到把整个房间的空地铺满。然后,我们拣干透的收起来,还要注意上下联和横批配套。第二天接着再写,就这样整整写了四天,全部完成任务。我们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我们是为居民送欢乐。
最后,我们把每副对联方方正正地折叠好,和福字一起装入透明的塑料袋里,铺满一地的红色对联,看上去很喜庆,我们俩高兴地拍照留念。收对联的时间到了,我们顺利地交了差。回来的路上说说笑笑、乐在其中。我还把写对联的照片发给了朋友们,收到很多赞美,大家在点赞之余还说:“想求您写一副对联儿。”我一口答应。可是,我手中一副空白的对联纸都没有了,赶紧打开手机下单,看来年前我又要闲不住啦。
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春联了,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每逢过年,我都要给邻居、亲朋好友写对联。当了老师以后,就更是年年都要写。老家人过春节,家家都要贴春联。一卷大红纸当场剪裁,写完了铺在炕上、地下。等晾干了,再配上几幅挂旗,高高兴兴地拿回家。朴实的老家人不好意思说谢谢这个词儿,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年我都要写干几瓶墨汁,送出的对联不计其数。
为了写好对联,我也在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不断更新对联内容。现在,我还在培养家里的孙子孙女练书法、写对联。近些年,家里的春联都是我的“小徒孙儿”们写的。今天,对联纸已经送到了,写春联、贴春联,欢欢喜喜过大年。
吃饺子
佟文云
(贵园北里)
饺子又称水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儿“娇耳”,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是我国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就成为一道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这么多年过去了,饺子仍然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来了客人吃,全家团聚时吃,饭店里朋友聚在一起也点上几盘不同馅儿的饺子,大家吃在嘴里,美在心里。
我是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每当吃饺子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吃饺子的情景。那是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差,饺子只有白菜馅儿,连肉末都没有,最多放点儿芝麻。饺子皮就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了,有绿豆面儿、白薯面儿、玉米面儿等,煮出来的饺子有黑的、白的、黄的、绿的,那不是为了营养搭配,而是家里太穷了,没有小麦粉。用各种各样的面儿,包出来的饺子煮熟以后,皮不仅硬,还不好吃。所以,我特别渴望能吃上一碗纯小麦粉皮儿的饺子,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如今,再来看看我们今天吃的饺子,有猪肉、牛肉、羊肉、海鲜、韭菜鸡蛋、茴香、茄子等各种馅儿的,应有尽有。而且,万物皆可入馅,有人吃起了西红柿鸡蛋馅、胡萝卜香菜馅,甚至巧克力馅等,都有不少人尝试。饺子皮是用上等的小麦粉做的,既白又耐煮,吃在嘴里又香又有嚼劲儿,让人百吃不厌。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当年吃饺子的情景,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有不忘过去,才能更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摄影: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