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奥会比赛仍在继续,赛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与此同时,冬奥的医疗保障队员们正在全力保障赛事的成功举办,在这场速度与拼搏的演绎中,生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
让我们聚焦市属医院的他们,倾听他们的“守护”故事——晨星而去,戴月而归,他们如此落实精准高效救治。
1月23日下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孟一帆作为冬奥会医疗英语志愿者乘坐高铁抵达本次任务的目的地,张家口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经过注册,领取制服的工作后,他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他的工作岗位是FOP3医疗站医生兼医疗翻译。对于跳台滑雪这一运动项目来说,共有FOP1,2,3三个站点,分别对应运动员出发,起跳和落地三个区域。每个站点共有两班,交替上岗,每班配备3名医生,1名护士和4位担架队员,共8人。在运动员落地区域,是发生受伤概率最大的地点,因此,他的工作岗位FOP3也是最为紧张和忙碌的。
他的战友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次出勤,大家6点左右就要起床,一身沉重的装备(除常规的羽绒服,滑雪裤,雪地靴等,还要佩戴北斗导航系统,视频记录仪,2部手台)就需要穿戴很久,然后采集核酸,吃早餐,坐通勤班车抵达工作岗位,先统一进行消杀,穿隔离衣,面屏,手套,随后前往FOP3开始工作。清点急救包,检查担架,肢具固定器,颈托是否完好,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的工作要到21点左右结束。一天的工作结束后,需要填补物资,消杀,乘车返回驻地,简单用餐后,还要进行线上总结会,23点左右才有时间休息。晨星而去,戴月而归,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
从奥运会官方训练日开始,到资格赛、决赛,每一次出勤,都要重复上述工作。由于FOP3医生需要从运动员出发开始就关注每一个动作,因此他们经常需要大部分时间站在室外,时刻关注赛场内的情况。白天阳光下的白雪十分刺眼,需要佩戴墨镜,零下20多度的气温,即使穿着厚重,也经常感到寒风刺骨,每一班结束后,眼镜,面屏,眉毛和睫毛都会结起薄薄的一层冰,连口罩内面的水蒸气也会结冰,和面部皮肤黏连在一起。但是,这些艰苦条件对于志愿者们来说都不算什么,大家并肩战斗,热情似火。
1月23日,北京老年医院医疗志愿者冯世兴在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服务岗位正式上岗。原计划中,他的主要工作是承担冬奥村心内科门诊医疗服务,并随时接受急诊会诊。但随着综合诊所正式启动后面临的形式变化,他还主动兼任信息岗岗位,负责接听外籍人士预约电话并协助医疗官与公共卫生部门的配合工作。
信息岗是“涉外”窗口单位,为此他多次与医疗官及专业组负责人探讨涉外交流语言的方式与方法,并编制医疗转运标准化流程。医学有着极强的专业性,有时遇到非本专业的预约电话,冯世兴会与相关兄弟科室医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各个科室的门诊预约。除了对外沟通,信息岗需要充分协调诊所内资源以便发挥诊所的最大效能。
2月4日,冯世兴在信息岗收到分诊台来电,一位训练中“颈部损伤”的外籍运动员即将进入诊所就诊。他迅速利用无线电台调度刚刚换班的急诊外科医师紧急进入污染区,并协调骨科、神经外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及技师进入污染区随时配合急诊医师处置伤员,通知急救车待命随时准备转运。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全部医护人员已将防护设备穿戴完毕并就位,此时受伤运动员还没有送进诊所。
虽然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的最初设计是一级医院的规模,但在专业的医疗志愿者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综合诊所已具有三级医院的诊治能力。
晚上下班回到驻地已接近12点,虽然累,但冯世兴觉得很充实。他自豪地说道:“每位队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作为北京老年医院人,我们和兄弟医院一起,有充分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化解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作为冬奥医疗志愿者,我将尽自己所能,用专业素养及热情的服务,展现中国志愿者风采,讲好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国家速滑馆官方训练日第4天。每天上午10:00至下午5:30,来自各参赛国的运动员先后来到冰场进行训练。在冰场的南北两侧,有摆放整齐的两个医疗站,这就是“传说”中的FOP站。每天每站都是2医2护2志愿者配置,因为防疫的要求,层层防护之后,如果不是很专业的镜头,是很难捕捉到每一位队员的真容的。在这个团队中,就有一位可亲的队员,被誉为“邻家姐姐”的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闫恒组长。
闫恒组长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是肿瘤护理专家级能手。她积极应招国家速滑馆朝阳医疗保障团队,成为FOP 1B组长。她的加盟,让“后勤”工作顿时变得更加舒坦了。
保障工作事无巨细,物资估算、整理、打包,归类等等非常繁杂。从2021年4月“相约北京”测试活动、2021年10月“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到如今的正式比赛,这里面时时都有闫老师的身影。
从医院转运物资到速滑馆,自驾穿梭,巾帼不让须眉。她言传身教,将奥运医疗保障过程中抗疫防护流程落实到实处,不留丝毫缝隙。特别针对医疗志愿者,更是认真、热情、热心。
实时操练,不是超人,胜似超人。巨大的冰场环绕、每天训练时间近8小时,虽然防寒服套着防护服,依然能感受到逼人的寒气。新冠疫情下,队员的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有半点闪失。闫组长结合各项要求,全员培训,一丝不苟。对于新加盟医疗的志愿者,她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防疫流程。同时随时接受市领导的检查,保证示范动作标准无误。训练间歇,闫恒组长还带领同事们熟练使用针线,将FOP鞋套缝合成合适的形状。
“通过与各医疗站横向对比,我们总结出了奥运大家庭的特点——面临更多的非运动类损伤。”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冬奥医疗保障队队员奥运大家庭医疗站主管、骨科医师孙长鲛说。奥运大家庭主要为奥组委工作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医疗队成员赛前已针对常见的内科疾病做了准备,对转运路线也反复进行了模拟。在场馆度过春节,队员们虽然未能和家人团聚,“参与冬奥会的机会很难得,在世界盛事下与队友们在保障中度过,这个春节就是非常值得的!预祝我们中国的体育健儿取得好成绩!”
观众医疗站是唯一一个闭环外医疗站,负责环外的观众、志愿者与场馆工作人员等约800多人的医疗保障工作,“赛前我们进行了反复演练,加上去年的两次保障经历,对流程已经很熟悉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冬奥医疗保障队队员观众医疗站主管、肝胆外科医师闫军说。“在防疫上也做了全面的应急预案,与环内的防疫联动,出现问题立刻监测、转运,保障环外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虽然春节期间队员们要自己披星戴月,往返于场馆,“但一辈子能参与一次冬奥会保障,承担着国家交付我们的使命,我们很荣幸!”
除了医疗保障,团队还要负责一部分公共卫生与防疫的工作,“这部分工作与场馆其他领域交叉多,需要去统筹全局、协调各区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冬奥医疗保障队队员、国家游泳中心场馆防疫和医疗副主任、院长助理、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说道。冬奥会对国家的影响力和形象塑造不言而喻,所有队员们在春节期间放弃了休假和团聚,肩负国家重担,“做好医疗保障,争取保障群众在春节期间欣赏精彩的体育赛事,对我们所有队员们来说,也是一种欢度春节的方式。”
除了“冰立方”场馆医疗保障团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还派出人力前往北京和张家口赛区参与急救与冬奥外语志愿服务、兴奋剂检测等工作。大家坚守在冬奥会各个站点,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行动为冬奥会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尽管不能团聚,“但家人非常支持,对我们也是一份荣誉。冬奥保障责任重大,一生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以这样的形式为国家增光添彩,我们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