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台”蕴含的人才观
2022-02-25 10:1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哈佛教授约瑟夫·奈基于对“人”的研究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其实,早在我国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就曾持有这种对人才重视的态度。清代康熙皇帝有诗云:“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据史书记载,燕昭王姬职曾经修筑了一座招贤台,也叫做幽州台,又称黄金台,用以从各国招贤纳士。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分析,这种政策做法无疑增加了当时燕国的软实力,是燕国走向强盛的基石。

战国时期的燕国作为七雄之一,偏居东北。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燕国的国土面积远没有秦国、楚国辽阔,加之气候环境相对恶劣,人口则相对较少,因此它是七雄中最弱的国家。燕国西邻赵国、南邻齐国、北边则是少数民族。由于燕国弱,邻国自然敢与燕国发生冲突,多年间燕国边境纷争不断、互有胜负。面对外强的武力威慑,倘若燕人不思进取,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国破家亡。就在齐国趁国趁燕国的子之之乱出兵攻占了燕国后,燕昭王有了严重的危机感,如《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燕昭王找到本国名士郭隗,向他求教:“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之后燕昭王有感于郭隗讲的千金买骨的故事,遂将黄金置于幽州台招贤纳士,继而各国人才先后投奔燕国,“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战国策·燕策一》)”最终燕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七十余城,大仇得报。可见,人才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现代理论认为,人才是一国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发展、军事胜利和国家软实力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古代燕昭王高筑幽州台的例子也映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以幽州台为象征的这一燕国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被后世人才怀念和盼望。

心平气和之时,人才怀念“幽州台”政策。元代吴师道在《十台怀古》其四《黄金台》中描写道:“昭王锐志移青社,筑土悬金奉贤者。”元代叶懋在《十台怀古》其三《黄金台》中描写道“千金筑台从隗始,四海风云龙虎起。”

怀才不遇之时,历朝各代人才都盼望身边能有一座“幽州台”。元代刘因在《黄金台》中用“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表达了自己渴望知遇之情。唐代陈子昂“南登碣石,遥望黄金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己的谏言没被武则天采纳。

如果一个时代的当权者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那么就会出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盛世,犹如唐代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说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反之,则会人才流失、国力衰落,犹如明代岳正在《燕台怀古》中所言:“黄金不置高台上,似怪年来土价轻。”

幽州台是一国珍惜人才的象征。幽州台代表着一国招贤纳士的政策。古人的幽州台政策无疑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每个时代都需要“幽州台”政策,爱国的能人志士们意气风发时赞美幽州台,消极落魄时思念幽州台,怀才不遇时渴望幽州台。登幽州台——早已成为中华才子获得国家肯定的美好愿望,所以有必要宣传幽州台文化、再现燕昭王举措。

现在我国各地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普遍具有“五百金买马骨”的态度和精神。那座极有可能曾建于北京大兴的幽州台已经不是历史上一座简简单单的亭台楼阁,它的价值在于国家重视人才的象征意义。

作者系莫斯科大学经济学博士 山东齐鲁师范学院教师

编辑 刘朗

监审 赵亮


作者:

北京大兴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