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禁止进入电梯,请您配合。”在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的所有小区里,每当有居民将电动车推进电梯,都会自动传来这样的提示音。
据悉,今年1月,右安门街道为辖区内315部住宅电梯全部安装智能阻车系统,实现100%覆盖,有效杜绝电动车上楼的行为,确保辖区居民的安全,力争实现辖区社会面电动自行车0火情。
100%全覆盖:将电动自行车“拒之门外”
“我们电梯里装了个‘黑科技’,有了它,楼道里再也看不见电动自行车了,也没有人往走廊里拉电线充电了,我们老两口儿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家住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一区17号楼的朱女士高兴地说。
这个令居民齐称道的黑科技,就是安装在高层居民住宅区电梯里的智能阻车系统,那么它到底是如何阻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守护百姓安全的呢?记者带着问题来到了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一区17号楼一探究竟。
智能阻车系统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人工AI预设识别,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对进入电梯的物体进行算法处理,对电动自行车、轮椅、婴儿车轮胎等关键部位进行图像识别。一旦识别为电动车的轮胎,就会立即发出语音警报,控制电梯门始终保持敞开,且无法选定楼层按键,直到把电动自行车推出来,电梯才恢复正常运行。
“右安门街道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大,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以17号楼为例,144户居民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将近50辆,在加大宣传引导巡视力度的基础上,居民上楼充电的现象依旧时有发生。”右安门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科长宋博洋谈起了安装智能阻车系统的初衷,“人防不如技防,为了杜绝安全隐患,我们安装了智能阻车系统,可阻挡98%以上的电动车进入电梯内,现在已经在全辖区推广安装,实现100%全覆盖。”
“看见”电动车,电梯就“罢工”,智能阻车系统录入了上千种电动自行车模型,可识别出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类型,并具备“反向识别”功能,即使电动车遮盖了雨衣,物联网感应技术也能将其识别出来。这也有效避免对婴儿车、轮椅、自行车等正常车辆的误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居民正常乘梯的干扰。
4070个集中充电插口:满足居民充电需求
智能阻车系统有效防止居民将电动车推上电梯入户充电,从源头上遏止了电动车进入电梯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但是,充电需求摆在面前,不上楼的电动自行车在哪里充电呢?
“我们充分考虑到居民充电难、充电远的问题,对整个右安门辖区进行摸排,积极开展充电设施的建设。”宋博洋说,“针对不同点位的实际环境,我们安装了不同形式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充电桩、充电柜、充电插排一应俱全,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
记者在玉林东里一区17号楼西侧看到一排八个充电桩插口,电动车整齐码放其间,下班后的柳女士已经习惯将电动车停放在小区统一的停车棚充电:“这里充电方便又安全,价格也不高,下班过来停车充电,吃个晚饭遛个弯儿的功夫,就充满了,速度特别快。”
据悉,右安门街道辖区电动自行车7685辆,已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柜)插口共2470个,电动车/充电口比例为3.1:1。为了方便居民就近充电,下一步,还将增设1600个电动车充电插口,力争做到辖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覆盖。与此同时,对已安装的247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插口的有效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巡查,确保辖区物防技防措施全效发力。
实现电动自行车零火情的目标,立体宣传、强化意识很重要,右安门街道依托传统和新媒体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违规充电的危险性。会同区驻街消防警官,整理编辑电动车室内充电火灾案例15条,引导居民自觉加强安全充电意识。
安全无小事,须臾不可松懈。右安门街道的实践证明,管好电动自行车、消除安全隐患,不仅要借助黑科技堵住入户上楼的漏洞,也要提供集中充电的相应配套服务,创新升级治理方式,疏堵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辖区内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来源《丰台报》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林瑶 王晨/文 唐琪/摄
实习记者 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