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 Kalgan 往事(上)
2022-03-03 11:1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张家口曾是有名的大都市,有过繁荣鼎盛的商贸,在西方世界的认知版图里占过稳稳的一席之地,英文的文献还记录着她历史上的辉煌。

张家口的英文今名是汉语拼音的Zhangjiakou,在此之前是以Kalgan(喀尔干)为英语世界所知的。物换星移,如今国际航空业却仍以Kalgan为张家口, 俄语和其他斯拉夫语也用Kalgan来指称张家口。

《大英百科全书》(简称 “大英”)是英文百科全书的传统权威,其所收录的张家口, 目前用的还是旧称Kalgan。若以今名Zhangjiakou搜索,《大英》返回的是Kalgan,足见这个旧称在西方知识界的地位。

大型英文词典的做法与 《大英》不同, 较能反映时代的认知。 键入Kalgan, 词典会 让 用 户 参 见Zhangjiakou, 这说明Zhangjiakou是主,Kalgan居次,Zhangjiakou是今名,Kalgan为旧称。

《大英》在张家口的词条里开宗明义说,Kalgan是这座城最常为人知的名字,来源是蒙古语,意为“关卡”或“边境”。这个地名的词源叙述不免让人想起大境门。

大境门曾是长城的重要关口,是古代屏障汉蒙边境的城门,是长城内外交通要道上的关卡,是清政府所设的陆上通商口岸,是汉蒙贸易的商品集散地。Kalgan这个名称,或许就是蒙古语指称的大境门, 后经语义扩展,成了整个张家口的代名词。

百年前许多英文的纪实文学把张家口写了进去,Kalgan之名因而走进了千家万户,西方世界由此得知张家口是个地位重要、有历史底蕴的迷人之地。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记者、旅行家,他几乎走遍中国,是清末英国《泰晤士报》的首席驻华记者,民国初年曾担任过中国政府的资政 (政治顾问)。1978年出版的《莫理循书信集(下)》写到了1913年的张家口:“他经中国线到张家口,要求沿路保障他的通行安全”。可见当年的中国时局动荡,张家口又是个重要的目的地,有办法的外国人会要求当局提供行路安全的保障。

美国的大学教授肯德尔1913年出版了她的中国游记,《徒步中国行:中国西部、蒙古印象》,书中有一段对京张铁路的描述:“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造得可真棒……”张家口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美国传教士布朗1914年出版了他的东方见闻录《主日学校的东方之旅》,书中提到了张家口:“主要的团员待在北京,威尔伯博士却往北去,到张家口参观那座引人好奇的传教要站”。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年轻时去过张家口。他在1951年出版的回忆录《冒险年代:美国总统胡佛自传》写道:“有一次从山西返回的路上,我到了张家口,长城的一个关口,当天是平安夜,下雪,气温低于零华氏度(17.8摄氏度)”这是胡佛1929年就任总统之前的众多经历之一,他年轻时曾任矿冶工程师, 到中国探采过煤矿。长城,关口,平安夜,下雪,低温,在美国总统的轻描淡写中,张家口的历史底蕴被烘托得如诗如画。(曾泰元)

编辑:李雅雯


作者:

张家口新闻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