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渔夫编剧、杜鸣作曲、邢时苗导演,海南省委宣传部重点支持的交响音画《南海赋》在海口市演艺中心上演。在3月8日举行的剧目研讨会上,创作团队、海南省内外文艺评论家纷纷发言,介绍创作经验和提出宝贵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该剧立意深,艺术创作和演绎水准高,是一部近年来反映本土音乐文化的艺术佳作。
《南海赋》成型之初乃是文学作品。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体裁之一的“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气质。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南朝文学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南海赋》通过文学艺术手段,抒发其艺术情怀,表达对于南海的热爱和歌颂,朗朗上口,情景交融,形象集中,通俗易懂,便于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再深化。
交响音画《南海赋》是一部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笔者愿意将其与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取譬,更愿将其称为“民族交响音画”——这不仅仅因为其乐器和旋律元素有民族特性、地域特征,而是在其艺术叙事中彰显出的时代特征与文化自信。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这类题材,是一幅幅主调音乐的风俗画,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民族情感,并从中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南海赋》又何尝不是?当我们置身现场,聆听或沉重、或欢快、或悠长、或跳跃的织体,独唱、重唱与合唱的交相辉映,人声与器乐的交错对话、分离统一、对比冲突,便能感受到个体与集体的艺术张力,细细品味艺术个性展开、艺术形象彰显,其主题集中,形式多样,织体清晰,多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对于海洋、对于岛礁的依存和眷恋。《南海赋》全曲自始至终充斥着戏剧性,集中体现着艺术特征,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颂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交响音画的艺术空间和表现张力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挥。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有飞扬的文采、严谨的乐思、张力有序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而且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既要赋予艺术生命,又要彰显民族特色、地域风格、时代魂魄,富于使命感。《南海赋》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不厌其细地描写了南海的人与事、传统与现代、依赖与爱恋,犹如一曲曲圣咏,荡涤心灵;犹如一幅幅写意画,心潮澎湃;犹如一股股清泉,沁人心扉,甘甜清冽;更犹如一部史诗,沉淀历史,凝聚深刻。
艺术作品要体物写志,歌颂时代,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更要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南海赋》的首演给海南文艺界注入了时代新活力。笔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后,在海南轰轰烈烈建设自贸港的热潮中,《南海赋》的产生恰逢其时,必为海南文化强省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晓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