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太阳宫地区的小伙伴看过来!
太阳宫地区将有大动作~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了
朝阳区太阳宫街头公共空间改造提升
项目实施方案
预计4月底开工,6月底竣工
一起去太阳宫街头的“太阳粒子能量场”
探访这处小微空间里的改造奥秘吧!
太阳宫里的“空间原石”
“空间原石”位于朝阳区芍药居北里三社区
地处文学馆路和京承高速辅路交叉口西南角
西侧有一条步行通道
周边分布大量居民住宅且多为老旧小区
与芍药居地铁站直线距离约650米
占地面积约1420平方米
总改造面积776平方米
未来空间使用者基本为周边住区居民
其中老年人和儿童使用频率较高
地块优劣势也较为明显
优势
场地位置好,改造潜力巨大,空间相对独立安全且利用率高,居民使用频率高,使用人群多样。
劣势
设施数量较少、年限较长,且场地功能划分不够合理、设计不够人性化,存在出入口台阶过高等问题。
为此,“空间原石”立足周边居民需求
打造出示范性的、全龄友好的
高品质社区公共空间
共同建设“我们的空间”
为吸引居民参与,共同探讨场地规划设计
从2021年5月14日至今
责任规划师、北京工业大学
设计团队共同对接芍药居三社区及居民需求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众参与活动
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细致入微的调整
调研问卷分析统计
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式
对场地内使用者的活动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结果显示——
使用者基本为周边住区居民,日常的活动频率约为每日1次,每次活动时长约为1小时。
使用者普遍希望场地可以进行分区,尤其是划分老年活动区域及儿童活动区域,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营造多样性活动空间,充分保障居民的空间活动安全。
使用者的活动种类集中在散步、聊天和锻炼,希望增加座椅、绿化、无障碍坡道、健身器材以及儿童设施。其中,不同年龄的使用者对于设施类型的需求也有较明显的差异。
勾勒使用人群画像
设计团队通过全时段的调研观察
勾勒出全年龄段的使用人群画像
调研显示,居民使用的高峰期为上午9:00-10:00、下午16:00-18:00,使用者对于场地的需求主要为休憩交流、体育锻炼、儿童游乐、休闲娱乐等。空间对于大部分成年人相对友好,但应当重视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的活动需求。
持续交流倾听呼声
太阳宫地区、市规划院、设计团队
芍药居三社区及居民代表共同召开
小微空间更新项目座谈会
并一同实地踏勘观察
了解项目现状情况,深入倾听居民呼声
同时,专门针对空间的重要使用者儿童
开展了活动
在2021年7月的
“闪闪发光的你——‘太阳粒子能量场’
微空间儿童创意征集活动”中
同学们化身闪闪发光的设计师
共同参与小微空间设计“头脑风暴”
建立起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责任意识
“太阳粒子能量场”点亮生活
经过多方参与,充分结合居民意见
“太阳粒子能量场”设计方案定了!
“太阳粒子能量场”融合了芍药居三社区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社区口号
每一个居民都成为
公共空间营造、维护的“太阳粒子”
通过改造设计
将芍药居三社区小微空间打造为
充满活力的“能量场”
▲场地平面
打开社区边界
场地将设置北、西、东
三个各具特色的出入口
在北出入口打造“太阳粒子”LOGO墙,强化入口景观,凸显空间主题,提高辨识度;扩大北出入口空间,打开转角灰空间,改高台为台阶入口。
▲北入口改造后效果图
将西出入口场地坡度垫高找平,改造为台阶加无障碍坡道形式出入口,方便居民出入。
▲西入口改造后效果图
规范东出入口台阶踏步高度,改三阶为四阶,提升进入场地舒适度,增加居民体验感。
创新配套服务设施
整合场地西北角空间,打造为社区文化角
以展示、阅读、交流、休憩功能为主
设置多功能风雨连廊
主体为造型简洁色彩明快的钢结构
结合读报台、漂流书屋、展示墙等功能
设置休闲座椅
延伸一体化设计宣传栏及互动墙
增加空间互动性
▲场地西北角改造后效果图
打造全龄活动场地
根据居民需求
拆除场地中心混凝土台阶座椅
消除场地高差
在场地中心集中设置
“太阳粒子能量场”活动空间
利用不同材质铺装划分场地区域
针对不同年龄段使用人群划分
儿童活动空间及全龄健身空间
有针对性地设置活动设施
▲场地中心改造后效果图
方便舒适的景观凉亭
拆除场地南侧现状凉亭侧面金属网
顶部格栅及部分石材座椅
将凉亭四周平台改造为坡道,方便居民进入
新做彩虹格栅顶棚
石材矮墙改造为防腐木座椅
提高凉亭实用性及利用率
多样化座椅形式
结合场地实际情况
通过多样化的座椅设置
满足居民不同使用需求
翻新现有花池座椅,面层铺防腐木板
增加靠背及扶手
增加桌椅组合
方便居民娱乐休闲使用
场地四周休憩空间
增加带靠背扶手的条形防腐木座椅
▲座椅改造后效果图
绿化改造
在场地中心活动区域增加绿化座椅,在场地入口景墙周边及林下休憩平台周边补种地被花卉,在西南边界种植绿篱进行空间围挡。
▲绿化效果图
受大众喜爱的公共空间
不仅有靓丽的外貌
更有实用的“内核”
“太阳粒子能量场”的能量
来自对空间功能的深入挖掘
来自对居民需求的精准“捕捉”
期待这一“能量场”早日上线
装扮周边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