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指农历),草长莺飞,春花次第开放。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东风第一枝”、独步早春的梅花也因为今春的几波倒春寒,花期延续到了清明小长假,让赏花踏青的人们惊喜不已。
梅花又名春梅、干枝梅,是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或乔木,常有枝刺。老枝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新生的小枝呈绿色或以绿为底色,向阳面常常为紫红晕所掩。
江南一带梅花于2-3月间先叶开放,花小,直径约2-3.5厘米,有白、粉、深浅不同的红色,花香清幽,自古备受人们推崇。中国传统的梅花分类主要依据梅花的花色、花萼和枝条姿态来区分。
绿萼梅的花萼绿色,花瓣乳白色,因开花时绿色的萼片、小枝映衬着花朵,仿佛花瓣也笼罩着淡淡的绿色,所以被人们称为绿梅。
朱砂梅也称红梅,它的萼片酱紫色,枝条内的髓心也是紫红色,所以又得名“骨里红”。
宫粉梅花色粉红,重瓣,花萼绿色洒绛红色晕。
玉蝶梅花色纯白,重瓣,花萼绿色洒绛红色晕。
江梅花色白色或淡粉,单瓣,花萼绿色洒绛红色晕。
洒金梅也叫跳枝梅,花朵有粉、白两色,粉色随机地出现在不同的花朵上,呈现整朵粉花、半粉半白或者仅有一些粉色斑纹等不同状态,有点像抽盲盒一样的感觉。
龙游梅的枝条像游龙一样蜿蜒曲折,而垂枝梅的枝条向下生长,因而需要嫁接在较高的主干上,整株像一把撑开的伞。
以上介绍的梅花种类具有梅花纯正的“血统”,称为真梅品系,除此之外梅花的大家庭里还有杏梅品系、樱李梅品系这两类“姻亲”的后代,具有卓越的抗寒性。杏梅是梅与杏(或山杏)的 杂交种,如“丰后”、“淡丰后”;樱李梅是梅与红叶李(或樱) 的杂交种,如花期最晚的“美人梅”。它们多少带有杏和李的特征。
梅花的果实俗称梅子,近球形,比它同属的杏和李子都略小一些,青绿色或黄绿色,味酸,可供食用或药用,于5-6月间熟落。梅核表面有蜂窝状小孔穴,与杏、桃的果核有明显区别。
梅花并不是耐寒的北方植物,它的故乡在鄂西、川东一带,后在长江中下游广泛种植,在大量出现耐寒的杏梅、樱李梅品种之前,北方种植相对比较困难。早期的中山公园造园者非常喜爱梅花,曾经在1917年——1918年间尝试从江南地区移植几株大梅花种植在公园内,冬季搭建房屋为其遮挡风雪,助其越冬,在春分节气前后开放,大约持续了20余年。陈俊愉院士在其文献《中国梅花的研究Ⅲ梅花引种驯化》中引用《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刊》中的记载:
“1917—1918年间,北京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移植江南大梅‘数株种于地上,冬日筑花房以避寒雪。……每年春分后始花,清香袭人,亦北地罕见之品’”。
由于战乱等原因,那些梅花未能保存下来。现在中山公园的梅花主要栽植在公园蕙芳园南侧的梅园景区,面积约4000平方米,栽植梅花30余种110余株。最早一批梅花植于1988年,以中山公园命名的‘中山杏’梅、‘江梅’为代表。
2003年至2012年,公园逐年引入不同品系梅花品种,扩大栽植规模。主栽品种为杏梅类的‘丰后’和‘淡丰后’,均以花朵繁密、花大瓣重、极耐寒冷取胜,是最适合北方栽植观赏的优良梅花品种。‘丰后’娇艳,‘淡丰后’清丽馨香,另有单瓣杏梅品种,花朵轻盈温润,各有千秋。同时,还有不少玉蝶、朱砂、绿萼、宫粉等色、香俱佳的真梅品种,以不断丰富梅花品种,提高观赏价值。
如今,这些梅花也已长成大树,人在树下,如入花海,花开如云,花落如雪,周身暗香萦绕、襟袖染香。中山公园造园者和以陈俊愉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南梅北移”的梅花梦想终于在中山公园落地生根。
最后,让我们一起在梅花诗词的意境中细细体味梅花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