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景|节气·清明 一曲园林与诗歌的奏鸣
2022-04-05 16: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清明时节,吐故纳新

清明时节,天地一洁如洗

园林内外已被柔软的春色覆满

沐祓濯、会禊饮、曲水雅集

祭先祖、踏远足、与春同归

世间姹紫嫣红开遍

暮春时分的万般好景

都为赴这十分春色的清明节

如今早已与清明节合体的上巳节,曾是一个与鲜花、与流水、与诗歌有关的古老节日。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所谓“上巳”,乃源自于干支纪日,是指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最早见于汉初,是举行“禊礼”的重要节日。

清明时节,正值阴阳更替、季节轮换,阴气尚未尽褪,而阳气蠢蠢摇动的时刻。

此时风邪宜侵,当沐浴以涤尘辟邪,这便是“祓禊”的意义。

三月原野,烂漫春色,鸟与花齐栖,风与水并色,天下的春光,一半要归入园林。

北方皇家之东风涤荡气魄,江南私家之曲水婉转风姿,尽在这一日里看遍了。

尽瞰天下园林春色

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苏州沧浪亭

苏州狮子林

魏晋以降,上巳节落定农历三月初三,更是随着当时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流蕴骨,衍生出了名传后世的经典保留项目——曲水流觞。

这一项由上巳节所延展出的人文精神游戏,在祓禊仪式之后,以曲折流水为托,羽觞作杯,将一腔蕴藉风流的文人情趣尽注其中。

顺流而下,杯停为诗,这种极具浪漫情怀的雅集文化,是禊饮风俗与园林自然的绝妙相逢,最终促成了“曲水流觞”这一后世园林永恒不变的经典造景题材。

《乾隆行乐图 曲水流觞》

中国古典园林精深微妙,将山水诗歌聚拢一处,寥寥数笔之间,共自然互通有无,与万物合而为一,正所谓“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自两晋兰亭雅集将文人禊饮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使园林活动与传统文化开始逐步靠拢;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

到隋代西苑曲水宴,使魏晋时期质朴还真的园林风格,向着妍丽华美而去;

曲水宴

再至唐代曲水亭,已从自然山石转向人工造景,曲水的形式亦趋向精巧,最终固定成为如今园林景致之中曲水流觞的典型样式。

北京潭柘寺猗轩亭

中国园林博物馆古代技艺厅之内,亦有一处仿照北京潭柘寺猗轩亭内曲水流觞所造之景,正面视之为龙首,镜中观瞻则为虎头,颇有意趣。

也同样是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之时,渐渐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使得上巳节逐渐与清明节相融合。

最终,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上巳踏青这两个古老节日精华归拢于一处、传承至今的清明节。

上海曲水园

初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前后历四十余年,建成二十四景。

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改名为曲水园。因园在大盈浦旁,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之意。

追寻文人雅集遗风而来的曲水园,凝和堂后自有溪流蜿蜒、岩石错落,曲曲折折汇成了一出曲水流觞的烂漫意境。

追寻文人雅集遗风而来的曲水园,凝和堂后自有溪流蜿蜒、岩石错落,曲曲折折汇成了一出曲水流觞的烂漫意境。

清明之日,上巳之时

曲水流觞的文化之中

是春光与人文的绯色相逢

是园林与诗歌的缠绵邂逅

许下千古风流蕴藉

取尽天下园林春色

这是暮春时节

园林向着你我最好的馈赠

向园林取尽三月春色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