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家庭和谐 幸福美满
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
更是定国安邦的社会基础
又是一年国际家庭日
北京一中院家事审判庭
始终在输送温暖正义的道路上
孜孜以求
以温情司法
守护万家灯火、家国安宁
1
多元解纷
亲情修复钝化家庭矛盾
“是高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亲情血浓于水,是一辈子的纽带。”近日,李某向家事审判庭送锦旗时说道。原来,因老人去世引发了一起涉及一份遗嘱、三代人、四个家庭、多套房产和多名继承人之间的纠纷,恩怨纠缠、关系僵持、矛盾突出。了解到此案的复杂性,高春乾法官在律师的协助下,从妥处纠纷、弥合亲情的角度,为各方分析利弊、权衡得失,通过耐心调解让各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多年的恩怨化解,家庭亲情重修于好。
温暖的案件结局,独有的司法温度,这是北京一中院团河法庭加强家事矛盾化解、促进纠纷圆满解决的一个缩影。为积极推动家事纠纷矛盾化解,北京一中院探索构建多元家事解纷格局,成立家事案件多元化解中心,创新提出“前端调查+中端调解+后端回访”全链条解纷模式,在审判前端靠前调查了解个案情形,在审判中端巩固家事审判“劝、谈、教”相结合的调解方式和调解模式,在审判后端建立回访关怀机制,将法官主持、家人参与、多方互动、开放共享的法理情融入审判工作,在当事人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矛盾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而逐步消弭。
同时,加强内引外联,与北京市妇联权益部合作,引入一支由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家事调解员队伍,日常参与协助案件调解、调查、心理疏导,不断修复每一个受损的家庭细胞。通过多方聚力,近年来家事案件调撤率上升至35%,多数案件实现同步执行,有效发挥司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功能。
2
专业审判
刚柔相济彰显司法力度
迎着和煦的暖阳,一份期待已久的判决照亮了小刘的生活,让此前的阴霾一扫而空。小刘与小祝结婚3年,时刻遭受小祝的冷暴力,感到生活无望。在第一次起诉离婚被驳回后,时隔一年半后,小刘不堪忍受再次起诉,一审法院认为双方感情尚未破裂,又判决驳回了小刘的离婚请求。二审审理中,面对小刘坚定的离婚主张,结合双方的分居状态,张琳法官适用民法典新规定,判决准予离婚。这是该院首例适用《民法典》新规定婚姻关系解除案,吹响了民法典时代家事案件准确适用法律、护航合法权益的号角。
家事审判中,一中院团河法庭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实践,作为统一司法裁判标准的逻辑基础,注重将法理、情理、事理相结合,不断提升家事审判的法律认同、社会认同和情理认同。同时,始终坚持家庭本位,充分平衡法理与人情,将缓和家庭矛盾、修复家庭情感、保障弱势群体利益贯穿家事案件处理全过程,运用“判后寄语”对当事人加以劝解和引导,传递司法温度和法治精神,提升家事审判的社会价值。此外,团河法庭还先后制定了《涉家事纠纷基本规范指引》等案件审理指南,对家事案件的法律适用、审判模式、审判行为、举证责任等作出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规定,让家事审判更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家事审判的专业化建设,亦离不开一支业务水平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家事审判队伍。团队中,法官和法官助理硕士学位以上的占比为100%,具备丰富调解经验和沟通技巧的女性法官比例高达80%。这支队伍以“家”“和”为底色,融合法律的刚性和家事的柔性,具有女性特有的爱心、耐心、慧心,促进家事审判更加专业化、柔性化和人性化,先后获评“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党建先进工作者”,撰写文书和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全国百场优秀庭审”。
3
司法为民
延伸职能传递法律温情
“感谢法官的辛勤努力,帮助我在疫情期间见到了孩子。”在电脑屏幕前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后,小王对吴扬新法官在疫情期间为其探望权执行所付出的心血、真诚与智慧表达了由衷感谢。
法断曲直,情暖人心。这是一中院团河法庭践行司法为民、传递司法温情的缩影。审判工作之外,团河法庭注重思考职能延伸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以求最大化发挥便民利民效能。针对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分居两地或者移居外地、子女异地求学或寄宿学习、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身患疾病不便直接接触探望等特定情境,北京一中院率先引入“云探望”模式,借助可视化庭审系统,实现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父母与子女云端见面交流,以“云”上连线、见屏如面的方式,为当事人架起了暖心亲情桥,感受彼此的浓浓牵挂。目前一中院已在20余起离婚案件中引入“云探望”,解决探望权执行困境,彰显司法温情。
此外,针对当事人在办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子女留学等手续时,相关部门要求证明离婚事实,但裁判文书涉及多项个人隐私,造成诸多不便的现实困境,团河法庭建立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有效解决离婚过错事实涉及隐私不宜让案外人知晓、财产分割信息详尽不便让案外人知晓、感情破裂离婚事由不合适让未成年人知晓的现实困境,目前已发放离婚证明书百余份。该机制获评北京法院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并纳入北京一中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机制,持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4
权益保障
弱者保护浇筑人文关怀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单位”“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北京市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团河法庭多年来在维护家庭稳定、保护弱势群体中躬耕不辍、笃行不怠的坚定信念。
近年来,北京一中院以家事审判改革为方向,积极聚合多元力量,通过与妇联、司法局、社会保障等社会力量的共聚,深化打造“家立方”家庭司法保护新模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与北京市妇联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建立“四一一”家事审判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妇女权益保护社会共同体,为当事人提供家事类案诉前指引、诉中调解,判后释法及法律咨询。与北京市妇联权益部、北京人民调解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形成资源共享、多元化解、普法教育、培训宣传等一体化合作模式,致力于为老妇幼等弱势群体提供专属司法服务,构建立体化司法保护网格,凸显司法柔性与人文关怀。
围绕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益保护等司法需求,以员额法官和法官助理为主力,建立三支“家事宣传普法队”,运用“法院开放日”、法治课堂、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普法进社区、进学校、进养老院等活动。
此外,为营造良好普法宣传氛围,精心选取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召开新闻发布会,打造特色普法宣传品牌“法暖家事”微信公众号,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国际家庭日”“九九重阳节”等特殊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关爱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普法宣传活动,在“小案件”的解读提示中做好普法宣传“大文章”。如今,“法暖家事”已成为一中院家事普法和法治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焕发着蓬勃生机。
供稿:北京一中院团河法庭
作者:钟贝 孔巧玲
编辑: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