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这里有支“医疗天团”!社区一声召唤,他们迅速集结
2022-05-24 23: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疫情多点散发

海淀区部分小区实行封控管理

那么封控期间

小区居民遇到一些就医问题如何处理?

别着急

这里有支“医疗天团”

北太平庄天兆社区实施临时管控措施后

社区迅速集结了一支12人的“医疗天团”

成员包含骨科、眼科、儿科、产科、

中医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

遍及人民医院、北大医院、朝阳医院、

儿童医院等三甲医院

他们在单位是负责的医生、护士

在社区是热心的居民、邻居

在这个关键时刻

为社区无偿提供应急医疗服务

解危难、安民心、温暖社区

5月21日,一大早,刘涤菲提着小药箱,急匆匆地来到社区的3号楼,毕妈妈和儿子小宝在这里等着她来换药。“宝贝,别怕,不会疼的,很快就好……”刘阿姨打开小药箱,取出镊子、碘伏、纱布等用品,先消毒,再给孩子轻轻清理创口。

“特别感谢您和社区,

当时我都吓得不知所措了!”

北太平庄地区出现疫情后,自5月12日至22日,天兆社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

据毕妈妈回忆,5月18日晚上7点左右,孩子在门口玩滑板,不慎跌倒摔到鼻梁,当场血流不止:“因为摔破了面部,我特别着急,又不知道怎么办。”万分焦虑时刻,她突然想起居委会在社区群中说到过这支医疗队伍,马上致电社区党委书记石淼。

“当时打完电话,几分钟后就来了一位外科医生邻居,给孩子检查伤口。”毕妈妈回忆,经过这位外科医生检查,儿子小宝没有伤到筋骨,并无大碍,她才舒了一口气。

但是伤口怎么处理呢?外科医生邻居前脚刚走,石淼电话就到了:“不要着急,马上有位护士长去给孩子处理伤口。”随即,刘涤菲带着小药箱到了,为孩子清理创口、止血、包扎……专业手法一气呵成,临走时还教了毕妈妈怎么护理,并约好次日换药时间。

刘涤菲是“天兆医疗天团”的一员,今年62岁,是原朝阳医院的护士长,有34年特需门诊的工作经验:“我家常备小药箱,处理一般性小伤没问题,都是举手之劳。”

天兆社区是怎么组织了这么一支

科室全面、行动迅速的“医疗天团”呢?

这还要从管控第3天说起,5月14日,社区有名孕妇需要输液,便在居民群里求助,找会输液的医护人员。一位居民得知消息后,马上与居委会主任联系愿意帮忙——她正好是一名产科护士。

孕妇输液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同时,社区也受到启发,希望建立一支“医疗小分队”,应对社区中居民的医护需求。

经过酝酿,5月16日,社区党委发出倡议,分别通过居民微信群、包楼社工点对点征集医护志愿者,为社区提供医疗咨询、应急医疗处置等志愿服务。

两天之内,有12位医护人员报名,其中有7名医生、5名护士。他们的专业遍及外科、骨科、眼科、儿科、风湿免疫科、中医科等科室。医院包含人民医院、北大医院、北医三院、安贞医院、朝阳医院、儿童医院等三甲医院。

5月18日,傍晚5点多,石淼接到电话:一个孩子在小广场摔伤胳膊,动弹不得。孩子父母也吓坏了,邻居帮忙致电社区。不到10分钟,医疗小分队的两名骨科医生来到小广场为孩子进行初步诊断。

其中,张培训医生是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教授,他当时正在吃晚饭,得知情况,放下饭碗立刻前往现场,在不借助任何医疗器械的情况下,他首先给孩子做了初步诊断——判断血管、神经没有损伤,建议到医院拍片看是否存在骨折。

紧接着,社区联系120进行外出送医。当晚,孩子在医院打完石膏,顺利返回社区家中。“我们当时真的都快吓死了,看到医生过来,而且是骨科的,一下就放心了”孩子家长表示。

5月19日,又有一名居民被猫抓,医疗小分队到场发现伤口较小,没有大碍,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截至5月22日社区解除管控,这支“医疗天团”一共处理了12人次紧急医疗问题,为居民解急困、安民心,提供医疗服务。

“我们的医疗小分队不仅能进行紧急医疗处置,更重要的是能够安定、温暖人心。”社区党委书记石淼表示,这和社区党委充分运用党员双报到机制密不可分,“当社区遇到困难,党委一声哨响,党员主动亮身份,带动社区其他居民,凝聚社区的智慧和力量,积极为大家服务,让居民知道医疗资源就在身边,共克时艰。”

无论平时是医生、护士,或是教授、学者

此时此刻,在管控社区内

他们的身份就是邻居和“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力量汇聚成战“疫”合力

筑起保障家园健康安全的坚实屏障

用实际行动,谱写社区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

文:王洁

视频:杨凯博

部分图由社区提供

编辑:张斌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