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丽丽/摄
菜市场作为最接地气的民生保障场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和“果盘子”。然而,在居家办公的倡议下、封(管)控区居民出行受限的情况下,菜车进社区、蔬菜团购配送社区等成为了市民买菜青睐的“小区购”。5月21日,记者来到了亮甲店、董四墓村等小区,实地了解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情况。
买菜不用愁
“流动菜市”开到家门口
大葱、土豆、西红柿、洋葱……5月21日上午9点左右,家住亮甲店正在排队结账的王先生只用了几分钟就选完了自己想要的商品。王先生说,“因为疫情,大家基本上都买点儿耐储耐放的菜。家门口的这个小市场距离近还平价,而且价格都公示着,确实惠民。”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解决群众“买菜难,送菜慢”的问题,海淀区启动了“蔬菜直通车”进社区便民服务,可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直接调运生活物资送到封控区、管控区和城中村等地,进行线下平价销售,确保群众生活物资不断档。
“蔬菜直通车”亮甲店点位只是北京新发地百舸湾农副产品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所负责的一个点位。据悉,百舸湾“蔬菜直通车”在海淀区共有37辆,进驻了69个社区。此次疫情出现以来,在海淀区商务局的统筹安排下,“蔬菜直通车”充分发挥灵活机动性,每天应急保障车辆10辆以上;同时,区商务局还免费为一线保供企业派发抗原试剂盒,严格做到“早抗原、晚核酸”,保证了保供企业和供应社区居民的“双安全”。
“做社区‘蔬菜直通车’保供有七八年时间了,每辆车都可以随车携带蔬菜80余种、水果30余种等农产品共2.5吨以上。目前,百舸湾利用公司1万平方米的仓储周转中心,存储日常3倍以上的农副产品,保证特殊时期不断货。我们也在不同区域提供不同的保障模式,如蔬菜包、群接龙等。5月20日,我们在保证日常服务社区不断供的情况下,出动应急保障车辆5辆,将近100吨农副产品分散至海淀区各处,真正做到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百舸湾“蔬菜直通车”负责人韦桂坪说道。
供需线上对接
可溯源买菜一路领“鲜”
自北京实行多区域居家办公措施以来,“怎么买菜”越来越受到市民关注。特别是封(管)控小区,线上需求量的暴涨,以及外卖运力捉襟见肘,不少市民表示“线上约不到配送员”。
5月21日下午2点,30度以上的高温让人“暑热上头”。但在封控小区董四墓村内,一群人正在认真忙碌着。身穿绿色工作服的“车客家园”员工正不停地从面包车上将一包包封装好的包裹放在置物架上,包裹上还贴有“董四墓村封”的字样以及人名和电话。隔着几步远,两名“志愿蓝”正忙着给新来的包裹消毒。
“楼道门号要标得清楚些。”货架旁的小门处,一位“大白”走出来,没等记者上前问上两句,“大白”就抱着一箱包裹送货去了。记者留意到,除零星的几名外卖小哥还在给董四墓村送货外,更多的物资包裹则是来自车客家园、物美等应急保供配送车。
车客家园的员工告诉记者,“我们有微信小程序叫‘车客家园’,社区居民可以线上预定。我们从产地采摘后直接线下配送到社区,两点一线、点对点,减少中间环节,无接触式配送安全方便。”不同于传统信息不连续的蔬菜流通方式,车客家园力图构建一个从生产端到用户端的完整链条,让溯源成为一种常态,真正架起区域供需桥梁,打开数字化协同服务用户的新方式。
此外,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青龙桥街道还建立“有呼必应保供群”,如居民需要磨刀等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协调对接。“车客家园作为属地的企业和服务商,对于居民在群里提出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车客家园工作人员表示,“在疫情过后,微信群也将持续做好社区居民服务保障工作,利用信息化提升实体店的服务品质,更好地服务社区百姓。” (记者 吉伟 刘伟曦 阚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