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工作要做实、做细,为封控区的居民们做好服务”“彭哥,您放心,一定完成任务”……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彭涛在电话中向关军嘱咐道。
自青龙桥街道董四墓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54岁的海淀公安分局青龙桥派出所社区民警彭涛和44岁的巡逻民警关军,始终坚守在战“疫”第一线。他们时而步履匆匆,时而驻足停留,他们熟知村里的大事小情,群众有困难也总喜欢向他们反映,相差10岁的他们一人负责封控区、一人负责管控区。不论街头巷尾,还是暮夜白昼,这对“战疫拍档”俨然成为董四墓村里最暖心、最靓丽的风“警”线。
自告奋勇赴“疫”线
“村里地儿小人密,出现病例后如不果断采取隔离措施,极易形成交叉感染……”从警30多年的彭涛告诉记者,董四墓村是典型的平房社区,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发生后如何做好社区封控、管控工作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式,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迅速上报建议,经疾控部门研判后,决定将社区临时划分为管控区和封控区两个区域,并连夜落实相关防疫措施。为了让防疫措施落地落细、打通落实“最后一米”,彭涛和关军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我是社区民警,熟悉情况,我进去!”彭涛说。“我家就在董四墓村,这里每家每户我都门清儿,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关军表示。他们化身“大白”,走进了自己熟悉的社区。引导居民自觉遵守居家隔离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维持社区秩序、避免扎堆聚集,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社区群众……每天一大早,他们的身影就在社区中穿梭。
彭涛是这里的社区民警,因管理社区时间较长,社区里的居民都很熟悉他,并习惯地称他为“大彭”。关军是一名巡逻民警,社区工作经验相对欠缺。为此,彭涛每天都会给他打电话嘱咐工作。彭涛的“独门秘籍”也让关军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彭哥算是我的‘战疫师傅’,我这个当‘徒弟’的可不能给他拖后腿啊!”关军说,在彭涛的“远程授课”下,自己也能把封控区的各项工作处置得游刃有余。
细微之处见温暖
不久前,社区居民陈先生给彭涛打来电话,称70多岁的母亲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只剩最后一片,需要帮助。彭涛安慰陈先生后,立即联系居委会工作人员,药物一小时后就送到了陈先生的手中。“这样的事儿有很多。我们不仅要守好‘防控线’,还要畅通‘民生线’。”彭涛说。
彭涛每天在管控区域巡检时,无论群众有什么疑惑或困难,他都一一回应,尽力解决好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维护好社区秩序。关军在封控区内也紧跟这位“战疫师傅”的步伐。社区封(管)控后,居民的情绪容易焦虑,特别是封控区内,一点口角就容易擦出火花。关军在工作过程中,注意换位思考,处处为居民着想。居民有任何困难他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在封控区工作时,这家菜收错了、那家肉找不到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关军没少接到过,每一件他都记在心上,每一件都快速妥善解决。他说:“这些小事或多或少都关乎着居民的生活,每一件都要当成大事来办。”
虽然关军工作的地方紧挨家门,但多日以来他路过时只是远远眺望,数过家门而不入。这对战“疫”路上结成的“师徒”能够走到一起,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疫情早日结束,让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首都公安中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民警、警辅人员,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尽己全力抗击疫情。(记者 侯懿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