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2012年,以张晓林命名的“剪纸(晓林剪纸张)”被确定为北京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京派剪纸传承人张晓林用剪纸作品致敬“抗疫英雄”。“看到‘大白’们在高温下全副武装一刻不停地为大家做核酸,我倍受感动,便突发奇想,希望通过剪纸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感谢与敬佩。”年近七旬的张晓林用手机拍下了这常见却又珍贵的一瞬,他根据照片中的场景与人物造型描绘出轮廓。经过两天时间的设计、修改,细微到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大白”胸前的党徽、桌上核酸检测的试管都一一在张晓林的剪刀下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他为这幅作品赋诗一首:“疫情又反复,全民战病毒。党员与干部,志愿服好务。‘大白’一人苦,换来万人福。”
艺术灵感源自生活
张晓林自6岁起开始学习家传的京派剪纸手艺,至今已有63年之久。张晓林介绍,中国剪纸分为南北两派,无论是南派的细腻还是北派的粗犷,艺术创作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剪纸便是“以刀代笔”。京派剪纸与其他剪纸的不同,就在于其独有的精美与细腻,没画稿的剪纸作品则会凸显得更为粗犷,更具浓厚的乡土气息。
2020年2月,张晓林与女儿一同创作了《百姓生命的守护神》《英雄凯旋》《抗击疫情中国必胜》《全党全民全力战疫》《三军出征共战疫情》等多幅抗疫主题的团花剪纸,其中还有他小孙女的创意作品,现都已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
张晓林总结几十年的剪纸技艺经验汇编成教学提纲,其中编撰了130多种家族创作出的剪纸基础花样。疫情前他奔波于学校、社区之间,向学生、教师和百姓普及剪纸技艺。“剪纸就跟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不叫建筑,一块块垒起就能筑成一栋房屋。剪纸亦然,把这基础学会学扎实,自然能刀下生花。”张晓林说。
言传身教实现剪纸有序传承
张晓林的女儿张立君说:“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学习书法、绘画、剪纸,写写画画的路上,最终考上了美术专业大学,走上了专业的艺术设计道路。父亲总说,他的剪纸没有经过正规美术培训,他的愿望就是让我能经过专业的学习和正规的培训,也算圆了他儿时的梦。”张晓林对剪纸艺术的执着、认真,和在剪纸创意方面的能力,让张立君耳濡目染。自张立君能够独自创作作品后,父女俩经常相互探讨各自的作品创作,“每次与父亲讨论研究新的作品,都是特别有意思的过程,都是一种成长。”张立君说。
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张晓林去学校、社区等培训机构授课的工作也越来越多。“我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上教授剪纸技艺,看到家长和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和剪出作品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时,我从心里真正理解了父亲曾说的那句话‘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种感觉是你花钱买不来的’。”张立君说。2019年底,张立君被评为海淀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式接手家族剪纸技艺的传承工作。
张立君与父亲一起创办了非遗京派剪纸工作室,将所学设计专业与剪纸结合发展,在剪纸作品的原创定制、剪纸传习传承、剪纸的衍生品三大方向中不断摸索非遗剪纸的传承道路。利用线上线下开展传承的系统课程、剪纸的体验、团建活动等,将京派剪纸传播到祖国各地,真正实现了“剪无界”的文化理念。(记者 祖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