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马海德(George Hatem,1910—1988):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1933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同年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来斯特医院工作,后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读书会。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到访陕北并加入红军,后任军委总卫生部顾问。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解放战争时期,随中共中央转战到西柏坡,继续为解放区军民服务。1949年2月,马海德迁居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1950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并担任国家卫生部顾问,历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马海德病逝。
1988年,国家卫生部授予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杨柳依依,晨钟悠扬。后海北沿一座小四合院里,一位高鼻梁、卷头发、大眼睛的洋大夫侧着头,手拿笔,目光专注,与同事们讨论着麻风病防治工作。他就是马海德。
“我是中国人”
马海德,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医学博士,23岁来到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原本只想来考察热带病,却在上海看到了畸形的繁荣和百姓的苦难。那时,到医院就诊的穷人,连温饱都很难解决。很多人直到病入膏肓,才东借西凑地带点儿钱来医院,但早已延误了治疗时机,马海德看着痛心不已。受路易·艾黎等人影响,他走进工厂调研。看到那些长期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童工们,每天呼吸着含有大量铬毒的空气,工作十几个小时,到头来却吃不饱穿不暖时,马海德震惊了。他写信告诉在美国的同学:“我现在很关心中国问题和中国的革命事业,我对人生和世界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不打算回国了,我想留在中国。”
1936年,在宋庆龄的帮助下,马海德同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到访陕北苏区,所见所闻让他认准了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在工农红军身上。他决定留下来,加入红军。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在炮火硝烟、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上万人次。
1946年,马海德以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当时的北平街头,国民党军人和警察气势汹汹,商店里冷冷清清,行人神情压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不安。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不久,马海德随军调部撤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作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的医疗顾问,身在石家庄的马海德接到一项新任务——参与北平的和平接管。2月底,他第二次来到北平,住进了西郊的颐和园,与中共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部长苏井观等人,研究北平城内医院的接管工作。其间,马海德还走访了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刚开春,天气还很冷,但枝头拱起的几抹绿芽,已经传递出春日暖意。几天后,他们穿过西直门,进入古都北平,立即投入到接收工作中。
眼见新中国即将成立,马海德心底的一个愿望越发强烈,他要成为一个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在马海德的国籍证明上签了字,马海德成为第一位外国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取得中国国籍后的马海德十分兴奋,他把这个“一号”国籍证明视若珍宝,好好地收了起来。
国家卫生部专家局成立后,提出要给外国专家适当增加一点儿补贴,马海德名列其中。谁料,他一听说这事儿,马上找到有关领导,非常正式地表示:“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这钱我不要。”
马海德在北京还经历了那些故事,请您关注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