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朝阳区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发展,立足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朝阳区“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要求,依托全区丰富的文博资源和良好的博物馆体系建设实践经验,致力打造首都“博物馆之城”核心区。
截至目前,朝阳区博物馆数量已达66家,实现平均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覆盖率已提前达到北京“十四五”时期提出的“每10万人拥有1.2家博物馆”的目标。
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讲述朝阳故事
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是朝阳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朝阳区近年来“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之一。它与周边的“萧太后河展览馆”“豆各庄乡情博物馆”“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焦化厂文化园区”“锦龙文化创意园”等文化场所组成博物群落,形成新的文化景观。
该中心位于豆各庄地区,面积近2000平方米,内部设置了锦绣人间、绵绵瓜瓞、万镜之屋、惠而好我等十个展陈单元,共有藏品一万余件。
一进大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藏满宝藏的宝库。古代器乐、脸谱、匾额、补绣、书画、摩托车等等,琳琅满目的各类展品,将原本宽敞的大厅摆得满满当当的。朝阳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心的藏品包罗万象,大的有硬木家具、日坛典仪陈设、民间婚丧嫁娶用具等,小的有剪纸、面塑、毛猴等,但每一个都与朝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与日坛祭日、二十四节气、运河文化、以及朝阳门等历史文化相关联的古代器乐;五大工业区时期诞生的朝阳评剧团相关文物,它给朝阳种下了第一颗文艺的种子;甚至生活中的农具、传统节庆物品等,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讲述历史。”朝阳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徐伟介绍,馆内很多的展品以生动的形态展示了朝阳从农业到工业、从郊区到都市的现代演进历程。
除了本土文物,馆内来自法国、泰国、非洲等世界各地的非遗文物,也都有来头、有故事。比如,呼家楼居民与外国艺术家交流时制作的面具、来自俄罗斯的大卫雕塑等,都记录着朝阳日益开放、自信、繁荣的发展成就。
博物馆专项政策持续完善
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是朝阳区博物馆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朝阳区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建设,全区博物馆实现了量质齐升。
朝阳区将建设“博物馆之城”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朝阳区关于大力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和《朝阳区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设立非国有博物馆扶持资金,2011年-2021年,十年间累计扶持金额达到2000万元。
截至目前,朝阳区现有博物馆数量达66家,其中已完成北京市文物局注册备案的博物馆35家,占北京地区备案且正常开放博物馆的23.2%,国家级博物馆数量8家,居全市第一。全区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数量占比达到57%。
空间集聚优势日益显著
朝阳区已经形成四大特色文博区,博物馆集聚优势显著,区域联动发展态势迈步形成。
具体来说,奥运国际文博区依托中国科技馆、北京奥运博物馆等国家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协同发展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为“双奥”城市品牌注入发展活力。
三里屯艺术文博区依托奥加美术馆、东岳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成为推进首都“国际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支撑。
高碑店民俗文博区依托中国紫檀博物馆、高碑店村史博物馆、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等举办传统民俗文化展示、教育、保护等活动,助力朝阳区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崔各庄行业文博区依托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民航博物馆等持续推动“文博+旅游”融合发展。
朝阳区博物馆旅游线路即将上线
朝阳区博物馆旅游线路即将与市民见面,主要包括“双奥”体育之旅、高雅艺术之旅、民族魅力之旅、科技奥秘之旅等具有朝阳特色的博物馆主题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
同时,朝阳区将打造“朝阳礼物”博物馆文创赛道。依托“朝阳礼物”征选活动组织举办博物馆文创大赛,开发和设计一批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博物馆特色文创潮品。此外,朝阳区推进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以懋隆文化产业园、潘家园旧货市场等为重点,发展文物艺术品及衍生品销售和贸易。
朝阳区还实施了博物馆“云端工程”。鼓励推进全区博物馆线上化进程,加强博物馆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体矩阵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全区博物馆线上可预约、可购票。依托“云赏传承”系列活动建立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公共传播平台;鼓励龙头博物馆联合协会、科研机构开展数字文博产品开发问题研究,支持以保护传承为目的的文物数字化内容开发。
构建多层次文博人才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朝阳区将构建多层次文博人才体系,加强文博人才储备,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综合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推动博物馆人员结构多层次、多领域、复合化发展。实施联合培养机制,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一批文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高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多方互为补充的文博人才培训体系。同时,建立灵活用工制度,发展志愿者、委托服务者、派遣员工成为博物馆人才的重要补充力量。
朝阳区还将健全文博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围绕文博人才创新创业出台激励措施。
100家博物馆将完成建设和改造提升
未来,朝阳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充分把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积极探索首都“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朝阳模式”。
到2025年,完成全区100家博物馆的建设和改造提升。重点打造存量博物馆发展特色,培育朝阳区艺术类、乡情村史类、民族民俗类、行业类四大博物馆特色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文旅消费街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三类新型特色文博空间。
同时,朝阳区将加强博物馆品牌建设,大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打造免费开放日、国际博物馆日、特色品牌等公益项目。优化博物馆运营效能和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公众需求适当延时或错时开放。
未来,市民还将通过朝阳数字博物馆“云”逛展,数字展览、3D虚拟展览都将给市民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探索编制朝阳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规划
下一步,朝阳区还将探索编制朝阳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规划,预留用地资源、预控空间载体,协调优化新建与存量博物馆布局。推动兼容利用,支持文体、商办、仓储等现状用地改建博物馆,鼓励特色村宅、工业厂区、主题公园等载体兼容博物馆建设。同时,规范存量管理,促进更多非国有博物馆登记备案,探索文化与公安、消防、住建等行业联合审查机制,简化审批流程,利用好专项扶持资金,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质量和活力。
朝阳区将着力推动类博物馆建设,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渠道和方式,鼓励共建、共管,吸引更多专业化人才参与博物馆运营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