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外苦改田,骆驼山下鞍暂安”。田村在元代已成村,是昔日京西运煤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这句流传于京西一带的古老歌谣,唱的就是如今的海淀区田村地区。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田村路街道“绿色共享客厅”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一处小微公共空间将巧妙“变装”。未来,这里不仅将增添一处休闲空间,还将开出一扇传承田村地区历史文脉的“小窗口”。
走,发改君带您提前去探一探~
老旧小区旁的“边角料”
项目位于田村路与半壁店二街东北角,地块呈“L”形,总面积约850平方米。
▲项目地理位置图
其中,位于“L”形夹角的地块较为方正,是项目的“核心区”,面积约420平方米。顺着“L”形两边延伸出去的地块较为狭长,利用难度较大。
设计团队调研发现,项目用地内现状为水泥路面,破损较严重,缺少必要绿化。此外,场地内高低不平,西侧混凝土台内设电网,无法拆除,地块两侧人行道路狭窄,场地夹角处经常停着不少车辆,阻碍居民通行。
▲场地现状图
“田村人”心中期待的微空间
只有让使用者满意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项目周边集中了不少居民区,居住人群老人占比较多,生活气息浓厚。如何满足大家对公共空间的期待?田村路街道依托责任规划师平台创新设计方法,充分了解居民诉求。
责任规划师通过组织线上调查的方式收集问卷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向周边居民征集意见。同时,组织设计单位和居民进行线下座谈,开展“众营田村路”主题沙龙,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充分了解居民对场地的使用需求,绘出使用者心中期待的微空间。
▲线上调研&线下座谈
外有锦绣内有乾坤
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规划,确立了“改善区域环境,打造绿色共享的城市客厅”目标,以“绿色生态、服务居民、全龄友好”为原则,立足功能、景观、生态、文化四个方面对场地实施改造,让看似无用的空间“边角料”与周边环境融合,为地块重新注入活力。
重塑空间,化“不利”为“有趣”
项目设计中合理利用场地现状高差,通过三层台地式设计增加空间层次,塑造口袋公园新形态——
一层台地为现状人行便道;
二层台地为快速通行平台,用台阶与便道相连;
三层台地为休闲小广场,两端有无障碍通道相连,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士通行。
▲三级台地式设计效果图
中心广场中设置休闲座椅、文化展墙等景观设施,在便道一侧,贴心加设矮墙座椅,让人们可以在此停留休憩。周边设置多处植物造景,打造街角形象。
▲植物搭配示意图
全龄共享,延续当地记忆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北京面粉八厂、西郊粮库、北京橡胶厂等诸多大型国营单位“落户”,田村地区带着热闹的烟火气点缀京西。
如今,除了王致和、龙徽等“百年老字号”延续至今,原来不少国营单位已经深埋于老一辈人的记忆。
广场中,设置带有过去印记的3D立体文化展墙,帮助居民了解田村的历史,希望以此促进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交流,通过记忆“再现”,共延历史文脉。
▲文化展示墙效果图
空间中利用无障碍坡道保证通达性,生态化的植物搭配,打造出“亲子亲老”、全龄居民共享的休闲之所。
▲无障碍坡道效果图
新材料、新能源“环境友好”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在环保创新方面也有亮点。选用绿色节能、性价比高的新型环保材料PC砖进行场地铺装。
▲广场铺装
选择易于维护、环保实用的太阳能灯具,并在局部采用自发光石做点缀,减少能源消耗。同时,为防止夜间光源污染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项目在关键位置点缀弱灯源,满足夜间行走亮度需要。
▲发光石效果示意图
发改君了解到,项目将于7月25日开工,预计9月15日完工。
感受京西历史文脉
体会小空间里的大魅力
一起期待这处“绿色共享客厅”吧
项目设计单位: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