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园林
一日胜过一日的高温
无止歇洒下的阳光铺开了夏日的隐喻
它们与树梢的蝉鸣凑出了一曲盛夏的赞歌
每个音调都在说,热,热,热
如今的我们安居高厦,坐享空调
手持雪糕,一杯冰饮入腹,便得了一夏清凉
可这钢铁丛林间的夏天
又令人情不自禁向往与自然同休的理想家园
(苏州·拙政园)
此刻应再看向园林,园林园林,一个“園”字若是拆解开来,便是四围的墙垣、居中的屋宇、环绕的花木、清流的池水与点缀的山石。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有树有阴凉,有楼台有池塘,便是属于园林的清爽一夏。
(北京·颐和园)
墙垣拉起了整个园林的基本形状架构,而古典园林的院墙多半依凭地势而设,根据所在地的气候、地理、朝向而调整院墙高宽比,确保整个园林在盛夏酷暑之时,依然能有凉意习习、清风致爽。
庭院深深,正是在造园者的奇思妙手之下,将层层院墙彼此串联沟通,将柳暗花明的层叠空间交构出一片清净世界。
如院墙设计为南低北高的苏州残粒园,夏日迎风送爽,颇有清凉;虚实错落、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为特色的留园,更是步移景异,曲径通幽,自有回味无穷。
(苏州·留园)
屋宇承担了园林最重要的居住休憩职能,是组成“理想家园”中至关紧要的部分,而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屋宇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兼备,自亭台楼阁至厅堂轩榭,这些因地制宜、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各色建筑,当然不会忽略盛夏避暑的必要性。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古典园林之中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设计思路,敞轩阔厅、高阁水榭的建筑风格,兼顾了赏景与通风的双重功效,更有着清波致爽、迎风乘凉的祛热法门。
(苏州·拙政园)
理水自然是园林避暑法门中顶顶要紧的一个,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于其著作《中国名园》之中讲拙政园理水之法,谓之“高者为山;低者拓池;利用其狭长水面,弯环曲岸;深处出岛,浅水藏矶,使水面饶弥漫之意”,正是理水之妙。
凿池理水将方圆水域收成一束,为园林打造自成一派的浓缩天地,北方皇家园林的池面阔大浩渺,凉风一卷,四面习习,南方私家园林则小池曲折掩映,在虚实倒影与高低层次之间构筑清凉画卷。
(北京·圆明园)
作为自然冷源的花草树木,是园林称之为林的关键,竹深树密之处,繁花奇葩之间,自然而然地由葱葱绿意中诞出凉气来,随着四季更替变化,使园林空间添上了自然景深,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美学体验。
夏日里,松柏可遮天蔽阳,网师园之看松读画轩开轩面古木,自翕翕树冠间借来了习习清风;碧竹则千竿生风,拙政园之梧竹幽居自有梧桐遮荫、翠竹摇曳;夏日特供之荷花更是泠然生香,陶然亭吹台荷花池借来这荷风满园的盛夏特典,成就了一湖碧爽。
(北京·陶然亭)
山石造法看似与园林避暑法门无甚关系,实则作为重要调和剂的一种,山石在造园技巧之中,是构筑“山林之趣”之中“山”字的灵魂所在。池水草木山石之间互相借景、互为映衬,将山与水、山与林的关系联通到一处,形成“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园林意境。
如以石垒山造景,成就春夏秋冬“四季山”的扬州个园,便是采取太湖石、黄石、宣石等不同山石筑就别具四季风情的假山,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扬州·个园)
数字藏品
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有盛夏有凉风
这是属于园林的清爽暑期
若是依旧被热浪逼得出不得门
不如来看看中国园林博物馆云端的数字宝藏
中国园林博物馆正式推出
首款数字藏品系列《典籍中的园林》
飞越当下,触摸历史
指尖云端,尽享园林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探索那些消逝的园林
盛夏与园林就是最配的
一壶清茶,万缕凉风
遮阴竹屋下的清爽,与粼粼碧池间的荷香
共同构成了夏日里的理想家园
(中国园林博物馆)
盛夏清凉 尽在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