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子史话|皇都第一行宫——团河行宫(上)
2022-08-16 14: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皇都第一行宫

南海子四座行宫中,以旧衙门行宫之雅,新衙门行宫之幽,南红门行宫之野,团河行宫之秀而著称

团河行宫在南海子(南苑)黄村门内六里许。在南苑内四座行宫中,无论就建筑宏伟还是景致秀丽,均以团河行宫为最佳。当时有“南苑美景属团河”的美誉,被公认为皇都第一行宫。

民间传说,乾隆四十一年,已经六十六岁的乾隆皇帝在和珅等重臣的伴驾下,又一次来南苑游猎。当乾隆皇帝骑马追赶一只长尾雉的时候,马蹄踩在一只大龟背上,险些把他摔下马来。路遇神龟本是吉相,乾隆皇帝下马把大龟放生。不料大龟却不下水逃生,而是回头望着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很是惊奇,便走过去。大龟一路把乾隆皇帝引到一处风景绝美之地。这正是拥有九十四处泉眼,常年流水不断的团泊。善于阿谀奉承的和珅看出乾隆十分喜欢这个地方,就奏曰:“有神龟引路荐址,定是吉祥宝地,何不在此修建一座行宫?”此言正合乾隆心意,当即降旨在此修建团河行宫。

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乾隆皇帝决定在此修建行宫的真正原因与团河之源团泊的疏浚治理有关。他在《团河行宫作》诗注中十分明确地写道:“近岁南苑水源未畅,命加疏浚以期通流济运,其团河一支则醴为凤河,又东南流资以涤永定河之浊,复又大清河归海,疏治既成。因于其旁物筑行馆,以供临憩”。这清楚地阐明了修建团河行宫的背景及起到的作用。《日下旧闻考》记载:“团河之源旧称团泊……河南北旧宽六十余丈,东西五十余丈,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加疏浚,复拓开数十丈。”在疏浚治理团泊的同时,团河行宫也紧张地修建,历时五年而成。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在《团河行宫作》诗中写道:“团河本是凤河源,疏浚于傍筑馆轩”;并注曰:“凡苑中疏剔新旧水泊二十一处,导北源者九,导南源者十有二。其团河前后新开水泊,泉源畅达,清流溶漾,水汇而为湖,土积而为山,利用既宣,登揽尤胜,因于其傍构筑行馆,以供临憩。工成已久,未暇来此。”又据《日下旧闻考》引此诗注曰:“故工成三年,兹始因路便一到耳。”由此看来,团河行宫于乾隆四十二年便已完工。但是乾隆在《团河行宫即事》诗注中说:“庚子秋路次始落成之。”按团泊于“乾隆四十二年重加疏浚”,继之修建宫殿,团河行宫应为庚子年即乾隆四十五年完工。
乾隆皇帝在修建团河行宫时,吸收了江南园林以景取胜的建筑布局,殿宇构筑庄严,以显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团河行宫总占地面积约四百亩,周垣四里,四周土山。在周长四里的边沿上掘土成湖,积土筑山,将团河宫分成东西湖两大景区。东湖沿岸有涵道斋、鉴止书屋、群玉山房、镜虹亭、露香亭、石板房、钓鱼台、鱼乐汀等景观。湖岛中心上建有翠润轩,并建有木桥两座,连接东西湖岸。西湖沿岸有漪鉴轩、珠源寺、御碑亭、狎鸥舫、归云岫、四方亭、濯月漪、抱厦房、码头、船坞、云随亭等景观建筑,布局巧妙,自成体系。东部为庄严雄伟的宫殿群。从南山口跨过大石桥,一眼望见大宫门。大宫门三楹,门前一对铁狮子分立左右。前侧有东西朝房各五间,其后为御膳房,西为茶房。进大宫门为二进三跨院,西部进二宫门迎面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下有洞口,洞口之上为乾隆皇帝御笔题“云岫”两字,进出均从洞口穿过。前面是璇源堂召见殿,是皇帝召见文武大臣议事之所。其后为涵道斋,为皇帝的寝殿。去东所须过角门才能到东所二宫,进门是一座硬木制大影壁,壁座为一对夹杆石。绕过影壁是太后寝宫清怀堂,其后院为九间殿宇储秀宫,内分主位寝殿和右寝殿,并设有东西配殿。两座宫殿为团河行宫主要的建筑群,虽自成院落,但又多由游廊连通,错落曲折,步移景异。团河行宫中营造有八景,即 璇源堂、涵道斋、归云岫、珠源寺、镜虹亭、狎鸥舫、漪鉴轩和清怀堂。这八景均为乾隆皇帝钦定景名,御笔题额。他还分别为八景各赋诗一首。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团河行宫的喜欢之程度。

摘自:《南海子宸迹》 作者:张友才


作者: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