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今食事,应重视秦汉
2022-08-16 17: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 《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 •

王辉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说起中华传统饮食,我们马上会想起宋朝,东坡肉、山海兜、拨霞供、元修菜……听着就特有文化。秦汉?那会儿有啥可说道的?网上流行的段子都说了,“吃货”如果穿越回秦汉,可就惨了。真的这样吗?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辉多年研究秦汉史、饮食文化史,深知秦汉在缔造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积多年成果,王辉撰写了《秦汉的飨宴》一书,旨在向读者展现秦汉时期饮食文化的亮丽风景,该书分为“食自八方、烹饪有术、天之美禄、宴会雅集、食制食俗”五编,在吸收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书等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力图从食材、制度、食俗、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还原秦汉400年间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饮食文化图景。

王辉指出,秦汉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令民知所辟就”,经过前秦长时间的尝试,《黄帝内经》谈及的营养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逐渐深入人心。

至秦汉,人们以谷物作为主食,以蔬菜和水果为辅,饮食体系初见端倪。王辉研究了烹饪器具比如“鬲”的原理,践碓、石磨等谷物加工工具的发明推广,秦汉时期的烹饪技巧比如“羹”法以及吃羹的各种讲究,还有“蒸”法烹制菜肴的特点等史料记载,煮和蒸,直到现在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烹饪方法。

张骞出西域

汉朝是对外开放的大时代,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石榴、大蒜等十多种食物和葡萄酒的酿造工艺,野生、人工栽培、异域引进等三种方式从此开启了后来两千多年国人食材获取的基本模式。胡椒、胡瓜、胡桃、胡麻……那些我们熟悉的“胡”字辈瓜果蔬菜就是多数在这一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的。

王辉强调宴集礼俗。秦汉时期,人们席地而坐,实行一人一案的分餐制。这是原始社会礼制化的分食制的延续,原是先秦周天子笼络诸侯和贵族的手段,到了秦汉时期,飨宴在严格的祭祀礼仪之外更多地发展为交际用途。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空前局面,建筑物的斗拱匠艺成熟,室内空间增高,至唐朝,高足家具流行,垂足的坐姿成为主流,分食制自然向合食制过渡,合食让中国人更有凝聚力。

魏晋画像砖上的烤肉者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这点尤为特别。筷子的使用就是在秦汉时萌芽的,唐宋之后,日本、朝鲜等国输入中国的文化,也用筷子,并且接受了中国式家庭伦理观念,筷子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见证。汉朝人认为酒是有灵性的“天之美禄”,酿酒工艺大幅进步,酒器堪比艺术品,以酒入药、补酒妙方大受欢迎,汉代游侠大多嗜酒,市井坊间行酒令、投壶等宴饮游戏流行,一幕幕与酒相关的故事也在轮番上演,精彩纷呈。

该书可谓秦汉食事百科,知识丰富,趣味盎然,亚夫问箸、文君当垆等人物故事更增加了阅读的愉悦程度。作为一名80后,王辉深谙大众传播,叙事语言浅显易懂,谈古今之味,说古今之事,搭配大量图文和历史小典故,适合大众普及。关于物质和技术层面的资料翔实,饮食相关的礼俗制度分析到位,不过,全书仍有些许不足。

饮食是族群文化的核心部分,内含基本的思想观念。古人认为,食物是人与神灵交往的重要媒介,祭肉是生或熟、是祭于地坛或祭于太庙,天子怎样分配祭祀礼仪的食物,贵族吃什么,百姓吃什么,各级官吏的宴席规格等,都有严格规定,有时候,一些食物禁忌和特殊的烹饪方法会被作为识别蛮夷的主要特征。

人们通过食物确定各自的身份,饮食所体现的人类的阶级性与人类的阶级性在饮食上的体现,是族群文化构建过程的重要力量。王辉在一些章节、片段里有所提及,但没有综合、有力的评述,全书侧重现象描述,思想深度稍欠。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与此相适应,饮食文化也表现出鲜明、统一的体系构造。诚如王辉所概括的,秦汉时期是“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

『 好书推荐』

秦汉雄风 盛世飨宴

历史味道 余韵悠长

赴一场盛世欢宴

一本书就是一场精品文化展

《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

王辉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

北京日报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