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声”定“民生”,促“实事”稳“实施”,在基层治理这堂“大考”中,丰台区新村街道用3年时间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新村街道2019年8月纳入治理类街乡镇,2021年7月完成区划调整,调整后常住人口数量由21万人减少到12.9万人,社区村数量由38个减少到19个。
为着力破解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新村街道紧密围绕群众集中诉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辖区内各类资源,将整治提升与民生改善有机融合,结合“每月一题”强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全力解决居民的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7月,新村街道接诉量连续12个月未进入全市街乡镇前10名,且考核成绩综合排名未进入全市后60名,符合“降量提率、排名提升”要求,将自9月起,正式退出治理类街乡镇名单。
3年来,新村街道探索出了哪些进步经验?发改君为您揭晓——
新村街道着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力争把脚步迈进群众的“门槛”里,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整治提升取得明显成效——
12345接诉量明显下降
截至2022年7月,连续12个月未进入全市接诉量前10名。
自去年8月起,市直派件数量明显下降,从每月1300余件下降至750件左右,每月同比下降超40%。
街道直派件万人诉求比为247件/万人,远低于全市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街乡镇平均值。
综合排名进阶
区划调整前(2021年1-7月)
12345市民诉求解决率约为45%,满意率约为60%。综合成绩排名长期位于全市275名以后。
区划调整后(2021年8月至今)
12345市民诉求解决率提升至75%,满意率提升至80%。综合成绩排名基本稳定在220名左右。
改善社区居住环境
积极推进管线改造
2022年新村街道“跑冒滴漏”接诉量超过100件,为有效解决管线设备问题,街道推进育芳园小区、育芳园东里小区、育菲园东里小区三个小区的供水、雨水、污水管线更换,力争尽早完成项目改造。
提前开展房屋漏雨修缮
在雨季到来前,街道提前摸排辖区内房屋漏雨情况,开展修缮工作。结合往年投诉内容和房屋老旧情况,提前制定房屋漏雨修缮方案。目前已完成育芳园东里12号楼、新村四里6号楼、优筑汇丰家园6号楼等多处修缮工作。
切实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完善樊家村卫生设施,形成背街小巷长效维护机制,推动解决“脏、乱、差”问题。
成立樊家村“人居环境”管控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村域内人居环境的清理、巡查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包片、包户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安排巡查人员,对村域内重点点位进行巡查。
对村域内侵街占道、乱贴乱画、乱堆乱放情况开展整治,流管站、保洁队、巡防队针对性巡查检查。
激活“扮靓”公共空间
增充电设施
育芳园、造甲街、造甲北里等部分老旧小区存在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飞线充电、违规充电、充电柜占用等问题,安全隐患较大。通过多方沟通协调,在以上小区空地规划建设充电桩,满足居民充电需求。截至目前已安装车棚15个,充电桩(口)932个。
建口袋公园
万芳路与丰桥路交叉口东南角绿地多年荒置,因缺少植被覆盖导致扬尘,引发群众诉求。为此,街道推进在育芳园30号楼北侧修建口袋公园,占地面积近2800平方米,切实改善周边环境,让居民“推门见绿”。
治施工围挡
丰台火车站、万寿路南延、四合庄西路、北京口腔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规模大、施工周期较长,存在施工围挡脏污破损或未闭合等情况。街道积极推进文明施工整治工作,建立工地围挡检查日常台账,及时督促整改,保障临街面和住宅区周边工地围挡坚固美观。
治占道经营
安排人员对辖区内首经贸地铁口、西宸广场周边、芳菲路等占道经营高发点位进行巡查、盯岗,占道经营现象明显减少,有效改善市容环境。
公共服务扩容提质
推动公立幼儿园建设
樊羊路9号院属于新建小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目前已新建一处公立幼儿园,由首经贸大学负责管理,满足周边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标准》,谋划举办新村街道全民运动会和新村街道趣味运动会,进一步提升街道体育工作水平。
着眼长远巩固成效 这些保障机制不能少
坚持党建引领
统筹资源提升治理效能
新村街道工委始终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条主线,建立了街道工委书记亲自抓、各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负责人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确定了日调度、旬排名、月通报点评的工作措施,推进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坚持人民至上
以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坚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着力解决好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注重发挥接诉即办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主抓手作用,将处级干部包片、科级包社区(村)落到实处。
坚持制度先行
为接诉即办工作提供保障
围绕《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完善了《新村街道接诉即办工作办法》《新村街道派件目录》《新村街道办件基本流程及要点》等,不断压实各级责任、做实各个环节。
坚持问题导向
及时破解热难点问题
形成诉求受理、分办、督办、研判等各环节闭环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二次办理机制,即“3天首办+2天督办”,强化二次办理的及时性、有效性。依托“每月一题”,推进热难点问题源头治理。开展“入户大走访”面对面“问需活动”,力争未诉先办解决群众诉求。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3年来,新村街道不断创新机制,解决了一批群众集中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走出了一条生动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
退出“治理类街乡镇”是新村街道的一场“华丽转身”,相信它也将以此为起点,全心为民服务,增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