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陈毅与上海经济战(上)
2022-09-22 17: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说明:陈毅等人在庆祝上海解放大会上。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二天,陈毅出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正式成为新上海第一位市长,担负起“改造旧上海,建设新上海”的重任,承担安定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的重责。几乎同时,党中央决定由陈云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

此时的上海可谓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国民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经济状况恶化,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解放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成人和儿童因为疾病或饥饿暴尸街头;社会问题严重,治安状况很差,除黑帮、流氓等黑势力外,还有国民党残余敌特势力2万余人,有计划潜伏的特务组织3万余人,难民、乞丐、盗匪等总数达60万人;工业生产处于半瘫痪状态,1.2万家工厂只有30%还可以勉强维持生产,面粉产量只能达到1946年的10%……不仅如此,国际敌对势力还进行联合封锁,认为“共产党人只会管农村,管城市一无人才,二无效率,上海就是共产党的坟墓,共产党下了‘海’就会淹死”。后来,陈毅在回忆此段经历时,认为其困难程度可以与“长征中的困难”和“三年游击战争的困难”相提并论。他说:“要说困难,长征不困难?三年游击战争不困难?建国初期要米没米,要煤没煤,头上飞机炸,下面不法投机商起哄捣乱,怎么不困难呢?困难!”

为解决上海经济困难,7月17日,陈云抵沪。两陈并肩,合力突破封锁,转变上海经济模式;经济+军事,打赢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共度“四月危机”,盘活私营工商业,共同携手恢复和发展了上海经济,为建设新上海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力突破封锁,转变上海经济模式

1949年5月,人民政权接管上海,国民党虽已败退,但空军及海军当时仍盘踞在舟山基地,距离上海市区仅百余公里,而且战斗力仍存,多次对上海发起严密的封锁和轰炸,企图破坏、扼杀新生的上海。仅6月份,国民党就搞了903起破坏,敌特分子甚至把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寄到军管会。6月23日,国民党宣布封锁长江口以及从该处至山东半岛的沿海。后来,他们不仅在长江口及南北航道上布设水雷,而且派遣炮舰百余次拦截过往的船只,甚至国外进上海的船也不放过。每天上千万吨物资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600万上海市民的生活生产,也阻碍了我海军舰艇的出海活动。当时上海最大的工业是纺织业,棉纺所需的原棉60%靠进口,毛纺业所需毛条全部需要进口;全市消费的粮食中,50%~60%是“洋米”“洋面”;燃油、面粉和纸张所需原料同样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国民党企图通过武装封锁进入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破坏新上海的生产建设,阻碍上海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国民党利用上海防空力量薄弱这一点,派遣飞机进行空袭,对上海的铁路、桥梁、自来水厂、码头、发电厂、仓库等重要设施进行轰炸,企图毁灭上海。据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所编的《历史巨变:1949—1956》记载,从1949年6月4日至1950年5月11日,国民党空袭上海达57次,对民用设施和居民进行狂轰滥炸、低空扫射,造成1049人死亡,7人失踪,2100余人受伤和致残,炸毁民房3200余间,给上海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上海多次断水断电,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

为应对国民党的封锁和轰炸,1949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通过《解放日报》公布了当时面临的实际困难,并提出了6项反封锁措施,包括积极支援解放军南下作战,有计划地疏散人员和部分学校工厂内迁,改变上海的生产方针与方向,开展农村工作,发展内地交通与城乡物资交流,节衣缩食、精兵简政。中共中央虽同意上述方案,但对其中部分工厂内迁一条,有更多考虑。

为此,7月27日,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即上海财经会议),会议主基调就是上海经济稳定下来,就可稳定全国经济。其间,还就工厂内迁、原材料供应等问题与陈毅等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座谈。针对上海工厂内迁问题,陈云认为上海目前的困难需要与全国建设分开来考虑,虽然现在遇到了困难,但不能简单认为工厂搬迁就可以解决问题;依靠生产恢复和发展才是解决目前经济困难的最终方法。工厂迁往农村和内地,需要寻找或者重新建设厂房、解决原材料运输以及工人等问题,而且会带来上海工人失业这样的新问题。因此,要努力维持上海工厂的生产发展,大工厂一个也不外迁,少数小工厂可以考虑迁移。针对上海生活生产所需的大量粮食和工业原料,会议确定采取“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方针,决定从全国各地调拨物资到上海,帮助上海渡过难关;上海生产的产品,供给全国各地所用。听取会议汇报后,毛泽东表示,“我们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全局”。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出动14架轰炸机和3架战斗机,分4批轮番轰炸上海重要电厂,发电设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其中承担全市80%电力供应的杨树浦电厂被投入15枚炸弹,三分之二的发电设备被损坏,全厂瘫痪,被迫停止发电。市区大部分停电,工厂无法进行生产。为尽快恢复生产,陈毅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抢救、抢修和各种应急措施。并亲自赶赴杨树浦发电厂了解被炸情况,慰问受灾群众。陈毅询问电厂职工们:“争取48小时恢复部分发电,行不行?”职工们回答:“行!他们有本事炸,我们就有本事修!美蒋想要叫我们上海变成黑暗世界,我们定要让上海永放光明!”经过42个小时的奋斗,发电厂第一台机组恢复发电,提前6小时完成陈毅交代的任务。到2月15日,全市发电量恢复到原有的65%,基本可应对急需用电,机器重新开始运转,电灯重放光明。为抢修虹桥、江湾、龙华、大场等机场,陈毅亲自挂帅,几万战士和工人昼夜不停轮番干,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陈毅还及时上报中央,要求调整防控力量部署。

与此同时,陈云于2月9日签发中财委关于物价措施的紧急命令,努力配合陈毅做好上海物价稳定工作。命令中说:本月6日上海发电厂被国民党敌机轰炸,导致工厂生产停止,工业品涨价,工人和市民出现恐慌,生活受到影响。为稳住物价,支援上海生活生产,特紧急命令贸易部立即会同纺织工业部制订针对上海的物资调配计划;纺织工业部立即组织上海以外的其他各地纱厂加班增产;军队军衣和地方单衣减发;一切机关部队合作社的各企业,除花纱布公司外,一律停止向市场买布,现有积存者要拿出销售;贸易公司应在此价格水准范围内抛售粮食、纱布。几天后,中财委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陈云在开幕式上指出:现在仍然处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环境中。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希望我们垮台,去年对上海封锁,现在又进行轰炸。为了战胜暂时的财政困难,必须尽可能地集中财力物力,统一使用,只要这样做,完全可以办成几件大事。

在陈云科学合理的财经政策的支持和陈毅有序的领导管理下,“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新格局得以形成,上海的经济模式由依赖国际市场转为依赖国内市场,并服务国内市场,实现了反封锁方针里提出的“使畸形发展的上海,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繁荣的新上海”。5月18日,舟山群岛全岛解放,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轰炸被彻底打破。

作者:陈云纪念馆中级馆员 · 郭金雨

来源:中共党史出版社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