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东城区始终把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人民至上,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创造“四个率先”;推动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校际、学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建设“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居全市第一;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92个,腾退简易楼109栋,完成棚户区改造8542户……东城区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东城区立足民本、关切民生、化解民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社情民声“静”字文章,推动社会凝聚力提升,确保民本巩固殷实、社会公正平等、人心安定从容,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社会和谐共融的美好画卷正在东城徐徐展开。
关注1
公共服务优质发展 人民生活更美好
桔梗、萱草、马蔺、金鸡菊……坐落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楼顶的本草疗愈园里,数味中草药竞相绽放,生机勃勃。在这里,中药本草不再是切割炮制后的饮片、浓烈苦涩的汤液,她们舒展着历史的枝蔓、延伸着中医的脉络、散发着自然的芬芳,展示着中药本草原生态的美丽。
东城区作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实践,初步形成了东城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模式。中医药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延伸基层覆盖社区、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展现诸多创新成果、中医药人才层出不穷形成一大批年轻的后备力量……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之城”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在东城繁荣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让每一位居民都能获得中医药发展带来的好处。今年,东城区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24项任务,为进一步推进东城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蓝图。
教育是东城的面子,更是东城的里子,是东城的硬实力。近年来,东城区采用“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替代和优化“单一的学校教育供给”,通过“学校深度联盟——新九年一贯——优质资源带——教育集团”一系列教育综改“组合拳”,实现校际、学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聚焦“双减”,推进“双升”,推动东城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东城区不断推进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在规范教育教学秩序、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推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上下功夫,真正贯彻落实“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持续擦亮东城教育金名片。
凌空飞线纳入线盒、单元入门处装扶手、居民停车有序入位……走进刚刚完成竣工验收的龙潭西里6、8号楼,粉刷一新的淡黄色楼体让人赏心悦目。居民宋文香说:“我们这些老住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东城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解决民生难点痛点,让民生工程更加顺民意、惠民生。今年,北京市公布首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中,东城区共有41个小区在列。一系列的改造提升,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颜值,更新了城市形象,更是将“崇文礼敬”的文明新风尚吹进了老旧小区。
近年来,东城区以建设“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为契机,深入推动“体产”“体教”“体医”融合,助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胡同迷你马拉松、全民健身赛事等各项体育活动累计吸引群众十余万人次参与,打造了具有东城特色的体育公园、“双奥社区”和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当冬奥邂逅历史底蕴深厚的胡同,全球首个“双奥社区”在东四落地,为这里的居民,为整个东城区,带来了后奥运时代的精彩,也为这里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东城胡同魅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东城区委第一时间动员部署,把党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组织优势:在全市率先推动2200余名机关干部下沉;率先实现所有小区封闭式管理;100余个临时党支部设在战“疫”前线;14017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坚强有力领导,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战“疫”时刻,一个个基层红色因子被迅速“激活”。群团组织、驻区单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坚持党建引领、心手相连,共同绘就了东城抗疫“群英谱”。
关注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民生保障网更牢固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就是最大的“为群众办实事”。
近年来,东城区在残疾人服务、法律援助、就业服务、农民工维权及工资保障等方面不断发力。提供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开展无障碍康复巴士摆渡服务;加强法律援助,开展妇女、农民工、残疾人等公共法律服务专项维权活动;援企稳岗扩大就业,开展“护薪行动”,源头减少欠薪争议等,民生保障网在东城进一步织密织牢,社会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节节高。2021年,东城区建成养老家庭照护床位400张,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电话巡视探访服务5万余次;建成老年助餐点54个,覆盖全区17个街道;签约辖区内外服务商228家,打造微心愿、微公益项目等一系列为老服务品牌;全区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签订医疗协议达到100%……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东城区不断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成果体现。
“自从有了联合体,不仅有了‘家门口的公益菜’,还多了一个什么都有的‘公益市集’,养老服务的事也知道咨询谁啦,需要的都送到了家门口,真的是太方便了。”朝阳门街道新鲜社区张阿姨说。自从2017年“朝阳门街道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成立以来,通过链接各方资源、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联合体先后完成1.0、2.0阶段建设,如今,正向着3.0进军,迎接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的新挑战,开创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在第七个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东城区启动了“小葵花公益课堂(北京区域)”“德有邻孝老行动”“友邦友爱·乐龄计划”等多个慈善公益项目,携手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东城慈善建设。近年来,东城区通过创新慈善宣传,完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慈善救助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救助,壮大慈善救助专项基金规模,建立政府救助为主导、慈善再救助为补充的政社联动模式,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困难。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任务落实、化解涉军矛盾、营造崇军氛围……东城区不断尝试新模式、探索新方法,努力提升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八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区、街两级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100%达标,“12345”接诉即办考核持续位居全区第一梯队,实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逐步从“有”向“优”转变。
关注3
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家园更温馨
近年来,东城区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物业管理怎么管,垃圾分类怎么做,小区里的停车难问题怎么破解,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怎么消除,居家养老谁来管……这些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随着东花市街道18个“专属工作法”的实施,对症施治停车难、居家养老、垃圾分类等多个“硬骨头”,让每一类难题都有可参考、可操作的解决方法,有效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东花市街道18个“专属工作法”对症施治居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被评为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优秀案例。
为创新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东城区率先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出台首个区级“吹哨报到”实施意见,构建起党建引领的工作机制,先后选派百余名优秀正科实职干部担任“社区专员”,发挥着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联络员”、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社区工作的“指导员”、居民群众的“服务员”、城市治理的“监督员”的重要作用。
“党建+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成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完善社区党委领导、居委会主体、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以打造“东城社工”品牌为着力点,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创新的新路径,全区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被激活。
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注重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近年来,东城区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积极抓好两个“关键小事”,探索形成了“小院议事厅”“周末卫生大扫除”“小巷管家”“局包社区”等一批在全市推广的“东城经验”。通过实施“五力引航”计划,深化“五民工作法”,打造懂技术、会方法、善服务的“东城社工”队伍,消怨气、顺心气、增和气,让社会更加生机勃勃。
出台“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区规划、“八五”普法规划;积极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普法宣传与依法治理的有机融合,让法治成为化解矛盾的“稳压器”。
文/王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