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故事 | 开渠通漕助东征
2022-10-12 09: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991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在朝阳区小红门构件厂进行抢救性发掘。一条长9.7米、宽1.16米的独木舟呈现在大家眼前。考古队队员在船舱底部,发现了唐代耀州窑的豆青色和米黄色小碗,这为探索1400多年前隋唐通漕幽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开凿永济通涿郡

为实现南北运河贯通,隋代利用前朝已有水利设施,并根据需要开凿新渠。

隋开皇四年(584),朝廷开通从都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开皇七年(587),修复了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江都(今江苏扬州)的水道,畅通的航道为粮草运输做好了准备。开皇九年(589),隋军消灭了割据江南的陈朝,一统中国,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大业元年(605)诏发河南诸郡征召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沟通了黄河与淮河水系。借助天然和人工河道,漕船自大兴城向东,通达淮河,再向东南至江都,往来无阻,朝廷对中原和江南地区的统治得到加强。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把目光投向北方。为东征高句丽,他调兵遣将,并开凿漕渠以运送粮草。这年正月,皇帝下诏,动用河北数郡百万余民工开凿“南达于河,北通涿郡”的漕渠,名永济渠。涿郡治所蓟城,即今北京。

主持开渠的是阎毗。他借用北方的天然河道和已有的人工河渠,自沁水入黄河口(今河南武陟)开凿永济渠,引沁水东流,入白沟、清河(今卫河),由平虏渠向东北,由独流口向西循拒马水逆水而上,至信安军,西北经永清县东境,再经旧州(安次)东,向西北浚桑干河水道,再向西北达蓟城城南。

因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夫役紧张,开永济渠时,青壮劳力短缺,官府甚至征发妇女来服劳役。大业四年(608)正月开工,不到一年时间,这条长1000余里、纵贯北方的运河便竣工了。永济渠“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河宽水深,隋炀帝庞大的龙舟完全可以通行。大业五年(609),阎毗又在蓟城营建了临朔宫,以供隋炀帝驻跸。

巡幸蓟城筑祭坛

永济渠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南北交通的时间。隋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因高句丽屡犯辽东,十分震怒,“欲问罪辽左”。这年二月,他自江都登龙舟,沿运河北上,巡幸涿郡,命千余名官员随船徒步3000余里,两个月后到达涿郡治所。

隋炀帝一到蓟城临朔宫,便命人在桑干河畔筑造社稷二坛。隋制规定,皇帝出巡路过名山大河,都要派人祭祀。桑干河河道从蓟城城南流过,隋炀帝兴兵辽东,须用该河漕运粮草、士卒及军备。在皇帝眼中,征辽关系国家命运,大军出征前在桑干河上设坛祭神理所应当,表明出兵是替天行道,求神灵保佑大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于是,朝廷在蓟城之南的桑干河岸,筑起两座高高的土坛,显得庄严而神圣。祭祀前,隋炀帝和随从沐浴斋戒。当日,隋炀帝身着礼服,乘坐玉辇,在众人簇拥下,登坛行礼,祈祷上苍。

大业七年(611)七月,朝廷征发长江、淮河以南的民夫和船只,运送黎阳、洛口等地仓库的粮食到涿郡。船只前后相连,几十万运载兵器、盔甲及攻城用具的人,往返奔波,塞满道路。然而,大业八年(612),百万大军却因水土不服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之后的大业九年(613)、十年(614),隋炀帝又两次东征高句丽,粮草均经永济渠运往涿郡,蓟城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军事物资大本营。“城中仓库山积”,置名将留守,屯数万兵众。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隋炀帝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民起义。大业十二年(616),他被属下勒死在江都行宫,立国37年的隋朝土崩瓦解。但是,永济渠的开凿,实现了隋炀帝粮草运抵涿郡后转运辽东的战略设想,也将幽燕与中原、江淮地区连接起来。

隋炀帝像

幽州誓师伐辽东

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改元贞观。唐太宗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珍惜民力,下令轻徭薄赋,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经过多年努力,举国上下人丁兴旺,百业俱兴,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接臣下禀报,与唐交好的新罗使者紧急求见。细问之下,原来是东北藩地情势突变,百济与高句丽联合讨伐新罗,已攻取城池40余座,通往大唐的通道将被切断。眼看边地不稳,唐太宗一面发诏书,警告高句丽;一面调兵遣将,预备远征辽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幽州邻近东北,征辽当备足军资。此时,永济渠水道通航日久,漕运军粮非此莫属。贞观十八年(644)秋,唐太宗派太常卿韦挺先赴幽州,筹备漕运粮饷。谁知,这次选人差点误了大事。

韦挺与辽东颇有渊源,其父在隋代任营州总管,留有经略高句丽的遗札。他将文书上呈朝廷,由此深得唐太宗信任。唐太宗准备对辽东用兵,韦挺自然是馈运使的不二人选。行前,唐太宗对韦挺说:从幽州至辽东,2000余里没有州县,大军不能就地筹饷,完全靠后方粮运。卿若做好军粮运输,所立之功不小。

受命到达幽州后,韦挺派燕州司马王安德勘察水道。不等回报,他便拿出府库钱财购买木材造船,沿水路起运粮食。漕船自永济渠向东南驶去,抵达卢思台(今天津芦台)时,遇到在外巡查的王安德,才知远处河道已经壅塞,难以通行。眼看运粮将要失期,韦挺便以北方风雪为由,下令将米粮卸到岸边暂时贮存起来,上书朝廷,报告来年春天转暖,才能起运粮食。

韦挺的做法令唐太宗很不高兴,下诏斥责道:兵贵神速。朕打算开春就出兵,你说明年再运粮。那还有什么意义?同时,唐太宗又另外派人去韦挺驻地核查军粮收支与漕渠情形。其人回奏:韦挺没有提前查看漕渠是否通畅,就召集工匠造船运粮,到卢思台时方知渠道不通。而且,他在幽州日日饮宴,玩忽职守。这一情况使唐太宗更加愤怒,贬韦挺为庶民,另派人加紧军粮筹集转运。

贞观十九年(645)春,唐太宗亲临前线检阅,誓师出征。同年,唐军进攻辽东城(今辽宁沈阳)。正值南风骤起,唐太宗指挥士兵发射火弩,团团烈火射向城头,守城的高句丽兵大乱,唐军乘势攻占城池。攻打安市城(今辽宁海城)时,为配合正面进攻的唐军,唐太宗出其不意,亲率一队军马,从侧面高坡杀入敌阵。高句丽军溃乱兵败,不久乞降。此次东征,唐军以阵亡2000余军士的代价,重创高句丽。九月,大军班师回到幽州。唐太宗认为这是“不胜”之役,痛心自责,为悼念阵亡将士,在蓟城东南建悯忠寺(今法源寺)。

江南北国脉相牵,通漕幽燕历千年。隋唐时期,大运河南连余杭等江南富庶之地,北达涿郡等军事重镇。依托运河之便,北京这处曾经的北陲边地逐渐靠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原本因军事目的而开凿的运河,为此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文章引自:《北京大运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