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兴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布局新兴经济业态,重塑“高精尖”产业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临空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立足“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聚焦民生保障,办好为民实事,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十年来,在京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风生水起在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
十年间,大兴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市场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式提升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十年间,大兴区落实高质量发展,大刀阔斧腾笼换鸟,重塑产业格局,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向内涵式集约型转变。
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8.0亿元,2013年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600亿元;近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节节攀升,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1.8亿元,迈上千亿级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十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超过全市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2012-2021年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情况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45.5亿元增长到2021年114.0亿元,增长150.5%,年均增长10.7%。财政规模持续扩大为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十年来,大兴区聚焦绿色发展,大力构建绿色发展新高地。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低端产业、高耗能企业疏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12年0.70吨标准煤下降到2021年0.26吨标准煤,十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47.9%,2021年不变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18.2%,居全市第一。
当农业遇上高新技术,时间留下的就是丰收的喜悦和“新农人”的新期盼。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增长动能不断释放
十年间,大兴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的转变,以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为主导产业的第二产业支撑地位稳固提升,第三产业多元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市场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经济结构深度优化调整。十年来,大兴区经济结构不断深化调整,呈现“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趋于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态势;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不断上升中”的产业结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占比由2012年4.3%下降到2021年1.0%;第二产业占比由2012年35.4%下降到2020年30.8%,2021年受医药制造业高速发展支撑带动影响占比大幅提高到53.2%;第三产业占比由2012年60.2%稳步提升到2020年67.7%,2021年回调到45.8%。
投资规模扩大增势强劲。十年来,大兴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完成7591.6亿元,年均增长7.1%。第二产业投资带动作用增强,年均增长10.1%,高于全区投资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6.6%。三产投资年均增长7.1%,与全区投资平均增速持平,占投资比重为91.9%。
消费市场持续扩容升级。大兴区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为目标,以“提升京南商业品质”为主线,全力推动消费市场扩容升级。十年间,全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模式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持续拓展,市场活力不断释放。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3.1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8.4%,高于全市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互联网+”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2021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 185.4 亿元,是2017年的4.2倍,年均增长43.0%,高于全市年均增速21.3个百分点。
大兴区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为目标,以“提升京南商业品质”为主线,全力推动消费市场扩容升级。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R&D内部支出由2012年5.5亿元增长到2021年12.8亿元。2021年,大兴区专利授权量52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0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15件,PCT专利申请106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40家,组织各类科技项目340项,输出技术合同2446项,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397.1亿元,研发中心159个。
高端高新产业聚集 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十年间,大兴区在发挥重点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引聚“高精尖”“专精特新”产业,大力发展健康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抢抓“两区”建设发展机遇,“中国药谷”发展势头迅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产业开发创新优势不断释放,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树立起国际创新合作的新品牌,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拔地而起,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高效推进。
医药制造业蓬勃发展。医药制造业作为大兴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今已经成为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最高的行业,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9家发展到2021年的42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产值从2012年的28.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95.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由2012年4.9%跃升至2021年70.8%。
数字经济加速崛起。2021年全区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205.9 亿元,占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比重1.3%,占全区GDP比重14.1%;2021年全区数字经济实现收入368.6亿元,增长41%;全区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量达到153家。近年新设数字经济企业增长较快,近三年新设企业累计达1763 家,占全区数字经济企业的30.5%。
临空经济跑出加速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枢纽机场,2014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2018年9月14日,正式定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2021年全年飞机共起降21.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505万人,货邮吞吐量18.6万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因机场而生,立足打造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积极打造航空科技、国际会展、枢纽金融、航空技术咨询等临空“高精尖”产业集群,目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片区)内累计注册企业约3000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大兴区坚持人民至上新发展理念,围绕“七有”“五性”民生目标,凝心聚力增进百姓福祉,打造和谐宜居新大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年大兴区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12246元,较2012年增长1.5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5785元提升至2021年的53454元,累计增长107.3%,年均增速8.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6941元提升至33663元,累计增长98.7%,年均增速为7.9%。
天蓝水碧,美景如画。大兴区凝心聚力增进百姓福祉,打造和谐宜居新大兴,大兴生态展露“高颜值”。
生态建设呈可喜局面。大兴区坚持大幅增绿,2021年人均绿地面积47.72平方米,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05%,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27%。以超常规的力度治理大气污染,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10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从134天增至283天,改善幅度位列全市第一。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教育资源普惠均衡。2021年,大兴区各类型幼儿园99所,在园幼儿4.0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超过99%,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扩充。2021年,大兴区拥有卫生机构809个,卫生技术人员12417人,分别较2012年上涨13.1%和45.6%。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68人,较2012年上涨22.9%。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大兴区养老机构48家,养老护理员1117人,分别较2012年增长1.1倍和2.0倍。与2012年相比,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38家,养老助餐点61家。
当下有为,未来可期。过去十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兴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形成生动实践的十年。全区上下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累积发展势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展望未来,大兴区将始终保持勇立潮头的昂扬锐气,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紧紧围绕“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建设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
来源:大兴区统计局
编辑:王虹霖
监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