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城的“血脉”;胡同文化,是老北京人的情结;对于来北京旅行的游客,胡同藏着的更是北京城的文化底蕴。今天,让我们继续带大家探寻胡同文化。
方砖厂胡同明朝称方砖厂,这里除了储存皇宫用的方砖外,还设立管理方砖生产的机构——“厂”,因此得名。清乾隆时称“方砖厂胡同”,宣统时称“方砖厂”,1949年后称“方砖厂胡同”。方砖厂胡同位于南锣鼓巷区域中部偏西北,鼓楼东大街南部,呈东西走向。东起南下洼子胡同,南止地安门外大街,南与豆角胡同相通,北与辛安里、小厂胡同相通。方砖厂胡同北侧一条支巷,称香厂,讹称厢厂,现在已并入方砖厂胡同。
深秋的午后,阳光很是惬意。或许是因为工作日,胡同很安静,只有偶尔经过的车辆,喝茶聊天的老街坊,在屋檐顶懒洋洋晒太阳的小猫。
墙壁上爬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等到盛夏,绝对是避暑的好地方。
东棉花胡同,明至1965年均称“棉花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七条”。为与西城区护国寺街的“棉花胡同”区分,故加一“东”字。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南邻板厂胡同,北靠北兵马司胡同。
胡同内的中央戏剧学院称得上是戏剧家的摇篮,许多大牌的明星都出自这里。
这里还定期举办健步走活动,居民朋友不仅可以欣赏到绿荫街巷的美景,还能看到胡同里的新变化。
行走在东棉花胡同,有生活、有戏剧、有无尽的梦想。
秦老胡同明朝称“秦家胡同”,清称“秦老胡同”,1965年改称“交道口南五条”,1979年复名秦老胡同。
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南邻北兵马司胡同,北靠前圆恩寺胡同。全长447米,清朝属镶黄旗。
胡同19号院、21号院为北京典型的并列四合院。
33号院为二进老北京四合院,大门两侧各有一只巍峨的石狮子。
35号院为“绮园”,原为清代内务府总管大臣察哈拉氏明善宅府的花园部分。
作为非开放区域,我们只能从门前装饰里“管中窥豹”,一探究竟。一眼望去,绮园的砖雕门楣上处处都是“蝙蝠”,嘴里还叼着“桃”和“暗八仙”。1977至1976年期间,砖雕门楼被石灰涂抹,精美雕刻才得以保存下来。
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走进胡同文化,寻找老北京记忆。总有一些故事,是你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