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珍贵的公共资源,是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小切口”,也是城市形象和治理水平重要载体和最直接展示窗口。
2020年以来,北京市发改委组织京投公司等单位对核心区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开展了调研梳理,将客流量较大、问题较为突出的菜市口站、北海北站、朝阳门站、崇文门站及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纳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库,从增强车站服务能力、提升交通接驳水平、整合空间功能、增补便民服务设施、优化景观环境品质提升等多个维度,“一站一策” 统筹促进站内外整体改造,探索既有地铁站点与周边公共空间融合改造提升的新模式。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菜市口、北海北、崇文门地铁站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融合多元功能,提升地铁站周边各项服务能力。
快跟上发改君,一起去提前看看这几处城市微空间改造的“巧思”吧~
探秘三处地铁站旁“微空间”
良好的地铁公共空间不仅要在通勤高峰具备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能力,也需要在不同时段、不同季节提供有活力及吸引力、舒适宜人的空间。
此次试点改造方案通过充分调研和个性化分析,直面现状“痛点”,统筹车站地下与地上空间、交通集散与城市活动、环境品质与防涝安全等要素,集约利用空间存量,融合多元功能,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功能,塑造宜居魅力空间。
菜市口:便捷出行、打造生态化休闲街角
空间“痛点”:
车站西南象限,地铁D、G口虽相距仅1.5米,但朝向相反且地下不连通,乘客进出站不便、难于分辨方向;
自行车摆放杂乱无序,占据出入口前广场及人行步道,阻断行人通行路线;
地铁附属设施布局不合理,致使公共空间零碎;
地铁出入口风貌与周边建筑不协调,街角绿地“碎片化”,景观效果不佳。
改造方案:
地铁设施方面,拟将D、G两出入口沿市政路分设且地下连通,优化进出站乘客步行流线。
地面景观方面,优化地面亭建筑形式、色彩,与周边建筑协调,整合增加景观绿化和休闲空间,提升街角公共空间品质。
交通接驳方面,结合行道树下空间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满足250辆左右非机动车停车需求。
实施效果:
轨道服务水平提升。两出入口沿市政路分设,增加地铁覆盖范围;增设两口间联系通道,避免乘客进错口导致增加步行距离,提升乘客进出站便捷性。
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通过消隐附属设施和地面景观重构,营造生态休闲的街角空间。
提升市政服务功能。同步施作节点管廊,提高市政管线运维效率及安全性,助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北海北:优化动线、塑造古都风貌门户节点
空间“痛点”:
功能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低效。6.5米高大风亭位于地块正中,阻隔了东侧站前广场与西侧公园的空间连通共享。
B出入口站前缓冲空间不足且紧邻三叉路口,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
二级古树下方停放大量自行车、导览等设施,通行不便,公共空间品质差。
改造方案:
优化空间格局,打通空间隔阂,提高公共空间使用弹性。通过改移地铁风亭,联通地铁集散广场和公园活动空间,实现居民与乘客错时共享、功能兼容,优化人行动线、集约利用站前空间。
调整B出入口朝向,理顺客流动线,减缓人车混行矛盾。B口由东向改为南向,避让三岔路口,增加集散及缓冲空间,便于分流旅游和通勤客流,优化人行动线。
汲取景区元素,雕琢建筑细节,协调古都建筑风貌。将地铁风亭改移至临街绿带,高度由6.5米降为1.2米,与周边绿地实现融合消隐。未来,B口地面亭将以北京传统建筑形式为主轮廓,与周边民居相呼应。
实施效果:
空间格局提升。打通地铁站前空间与微公园之间隔阂,实现空间错峰共享。
人行安全提升。分流旅游及通勤客流,加大地铁站前广场与道路之间缓冲空间,缓解人车混行矛盾。
空间品质提升。地铁风亭改为低矮风亭并移至公园绿化内消隐,二级古树下增配绿植,提升景区门户空间品质。
崇文门:安全通行、城市孤岛变身微公园
空间“痛点”:
地铁2号线建设年代较早,因崇文门内大街道路拓宽后导致B出入口位于机非隔离带内,乘客通行不便;2、5号线出入口与市政过街设施不联通,进出站客流穿行辅路,人车交织,存在行人安全问题。
西北象限2号线和5号线出入口分设,非付费区不联通,乘客进错出入口后存在绕行问题。
换乘客流量大,换乘楼梯和通道宽度小,早高峰严重拥堵,存在安全隐患。
2、5号线车站进出站及换乘路径中均缺少无障碍设施。
地面空间被各类交通设施占据,与周边用地缺乏联系,形成“城市孤岛”。
改造方案:
保障行人安全通行,创造流畅的步行体系,优化出行流线。地面新建E口整合2号线B1、B2口,同时市政过街通道具备进出站功能,出入口通过集散广场、景观树阵广场,与人行道顺畅衔接,保障行人安全通行。地下新建三层地下站厅,整合地下空间,连通现状市政地下过街通道,预留与同仁医院地下连通条件,构建连续的步行体系。
增设换乘厅与通道,补充无障碍设施,优化地铁服务能力。新建2号线与5号线换乘厅以及1处换乘通道,增加一处5号线、2号线换乘通道,实现了两线公共区共享,缓解站内4处换乘瓶颈点。增设4部扶梯和2部垂梯,实现了无障碍进出站和换乘功能,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品质。
优化布局,提升场地慢行友好,营造景观氛围,融合街区风貌。将地面设施整合设置于南北两端,单车设施分散布局于用地周边,广场空间铺装为主并点植树阵,营造服务便捷、流线畅通、以人为本、简洁有序的公共空间。
实施效果:
安全提升。整合成1处出入口,连通现状市政过街通道,避免人车交织,保障行人安全。
服务提升。新建站厅,增加4部扶梯和2部垂梯,实现无障碍进站和换乘功能,解决换乘拥堵,提升服务品质。
形象提升。增加近2000平方米微公园空间,增加750平方米绿地景观,有序规划125个规范自行车停车位,提升城市形象。
发改君了解到,同步纳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试点的朝阳门地铁站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深化实施方案。
地铁站点小空间推动站城融合大更新
地铁等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城市的“筋骨”,地铁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像针灸“穴位”,是城市脉络的关键点。
地铁不仅仅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一种,更是交通与城市融合的纽带、城市美好生活的起点、历史文化记忆的承载。此次试点项目探索以地铁建设主体京投公司作为实施单位,注重公众参与,坚持问题导向,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方案审查等方面简化优化,为后续类似项目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和经验。
下一步,北京市发改委将以3个站点公共空间一体化项目实施为切入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多功能、全龄友好、充满活力、衔接有序的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以点带面,探索建立以公共空间系统改造带动片区整体更新的模式,形成政府统筹、规划先行、民生优先、多元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片区更新实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