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 | 老谷头的锡镶记
2022-11-17 20: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你们来啦。”伏在案前的谷祖威抬起头,放下了手中的锉刀与锡片向记者走来。那是典型的老爷爷打扮,略显宽大的上衣,一条深灰色的西装裤,还有一双手艺人特有的、粗糙宽大的手掌。就是这样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为威海锡镶手艺坚守了30年。

重操祖业

锡镶技艺历经百年艰难传承

与“冰裂纹”一样,锡镶的出现也是一个偶然。“最开始就是想补一个物件儿”,但经过先人的一双巧手修补之后,大家更认可修补之后的成品,渐渐地锡镶工艺便声名鹊起了。这种新玩意儿,在当时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就连西方人也慕名前来“一睹芳容”。上世纪三十年代,锡镶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

“你看,这是我爷爷做的第一把锡镶壶。”谷祖威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照片,指着照片上的壶说。“这上面镶的是福禄寿喜,连壶嘴都是用的象鼻形象,寓意着吉祥如意。”

这样寄托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怎能不受人追捧呢?

但由于时局动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直到有一位英国人又提起了威海锡镶,“这就启发了我呀,老祖宗的手艺可不能在我这儿断了。”看着家里的老模具,谷祖威下定决心要将锡镶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不过这其中也有老爷子的一点心思,“为啥要做这个?为了赚钱呗!”说罢谷祖威哈哈笑起来,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小小的工作室内,穿过回廊,蔓延在30年的时光中。

是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一门手艺就是活下去的门路。

为了学习最正宗的锡镶技艺,谷祖威请来了老父亲最后的一个徒弟,“那时候王师傅住在我家里,拜了师之后就开始埋头苦学。”一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十几道的制作工艺早已烂熟于心,谷祖威的手粗糙了起来,但手中的锡镶品却越来越精致。

当问起学艺中,觉得哪个工艺最难学时,谷祖威说“哪个工艺都不容易,差一点儿都不行!”

就这样,经历百年起伏兴衰的威海锡镶技艺,算是传承下来了。

经过谷祖威的不懈努力,于1985年,谷祖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家,2009年9月,威海锡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作为威海锡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谷祖威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锡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威海锡镶传习研究所成立。

遵循古法

老技艺最怕“舍本逐末”

锡镶制作过程繁杂,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这些是打花纹的钻子,每一个都是手工磨制,因此花纹也是独一无二的。”说着谷祖威拿起工具箱里的“龙鳞钻”开始在锡片上敲打起来。小小的工作室内,飘散的都是金属的碰撞之声,每一次敲打的力度、方向都是数十年的积累。

对于制作工期长、制作难度大的传统锡镶技艺,是否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面对这个问题,谷祖威认为,在传承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传承人‘舍本逐末’”,将传统的“笨方法”抛去,只是一味的追求创新与数量。

我们在生活中说笨拙这个词不好,但是在老手艺人这里必须要“笨拙”,因为只有笨拙才能守的住心中的“法”。如果人开始精了,那这个活就开始做油了,这个东西全部就开始往另外一个方向去了。

面对许多用机械化代替传统手工的现状,谷祖威只是叹息,“我能做的,也只是让我自己和我的徒弟们仍然坚持传统的老手艺。”

不经过匠人指尖温度的塑造,这样的锡镶品,是没有灵魂的。

真正的锡镶品,应当经过锻化成水、再塑成型的过程,经过匠人千锤百炼的敲打,最后以最美丽的姿态绽放在器具上的“锦上之花”。

沿着老宅的弄堂,谷祖威带我们来到了一间堆满模具的房间,一叠叠的模具,有深灰色的、也有浅灰色的,谷老师说那些摸着滑溜溜的,“是祖上的老物件儿,滑石的材质”。百年的老宅,存放着百年的模具,也存放着守艺人的代代传承与坚持坚守。

正是这样完全遵循古法的创作,才是真正的“传承”。

传承路漫漫

现在的年轻人都静不下来

和所有老手艺一样,锡镶技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慕名而来的人很多,也有很多外地的孩子说要跟我学手艺,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的。”谷祖威说。

学习手艺的人很多,但自始至终专注一生的却寥寥无几,他们日夜伏案桌前,面对着相似的物件,做着重复了上亿次的工序,他们是时代中的坚守者,也是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

谷祖威的工作室内大大小小堆满了数十件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大多是他年轻时候所创,“现在老了,眼睛也看不清了,一年只能做20件左右了。”谷老师不停地抚摸着手中的茶壶,这是他倾尽了半生的事业。

记者发现,在无数关于谷祖威的采访照片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他的身躯日渐消瘦,但目光却越发有神,那是经过岁月淬炼之后的神采,也是对锡镶技艺更加深沉的热爱。

如今的锡镶技艺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糊口的行当,它承载的更多的是中华儿女的记忆,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之特色,也是民族自尊心组自信心的来源。

放眼未来,传统老手艺的沉寂乃至消逝,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浪潮,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记录这些为传统老手艺倾尽一生的“守艺人”,让他们的坚守不再默默无闻,让他们的“毕生心血”消逝的晚点,再晚点......


作者:

威海新闻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