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文化,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不拘于庙堂之高;没有曲高和寡的氛围,不疏与江湖之远。有的只是胡同里的悲欢离合、天桥的吃食“穷汉市”、牛街回族民众,以及保存着各地习俗的宣南会馆人……作家肖复兴在《宣南文化三论》一文中曾说:“谈北京的文化,绕不开宣南文化,它是北京文化的根。”今天咱们就走进宣南,寻找宣南地区的历史印迹。
修缮后的正乙祠戏楼
会馆是供同乡或同业人士在京城及各大城市聚会、寄寓的场所。宣南是会馆比较集中的地方,包括绍兴会馆、湖广会馆、安徽会馆等。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也称“银号会馆”,明代曾是一座寺院,清康熙初年由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集资,建立祠堂馆舍,供奉财神赵公明,因此又被称为“银号会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商对正乙祠进行扩建并加盖了戏楼。
这座全木结构的戏楼到了今天依然可以用“气派”来形容:三层高,戏台三面开放,两层舞台之间开有方形孔道,设吊钩,用来在演出神怪戏时制造特效。上世纪30年代,谭鑫培、梅兰芳、王瑶卿等名角儿,都曾在这里登台,见证了正乙祠最辉煌的岁月。
此后半个多世纪,正乙祠先后做过仓库、兵营,有人在这里开过煤铺,也有人在此建过学校。1954年戏楼改为招待所,厅堂变成食堂,戏台被砌起来,开了几个卖饭窗口,后台成了炒菜做饭的厨房。后来经历不少坎坷才修缮恢复,重放光彩,京剧、昆曲、越剧、话剧的精彩剧目都在此演出。
2018年12月31日,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正乙祠关门谢客。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
修缮工作按照古建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要求,进行了彩画补彩和重新粉饰。小院里,青砖灰瓦透着古朴、幽静,游廊间的红色立柱经过粉饰后更显喜庆。在一些立柱的中间,套着一个个“箍”,原来,这就是古建修复中常用的墩接技术,即截去腐朽部分,接上新的木材,保证其构件功能。
小院西侧,一块三米多高的石碑被安上了一层玻璃罩,这块碑上篆刻了正乙祠修建的过程,是这座百年戏楼的“身份证”,透过玻璃罩,“清康熙六年”字样清晰可见。不仅如此,此次修缮还恢复了游廊内装饰墙的功能。原来,曾经的会馆院落中都会留出白色的装饰墙,画师在上面绘出吉祥图案,彰显会馆地位。现在,“柿柿如意”“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等装饰画也已重绘完毕,穿过院落走进戏楼,百年余音恰似昨日。
琉璃厂大街古色古香
琉璃厂最初是为修建宫殿烧制琉璃瓦的地方,辽金时期这里名为海王村。元代这里开设了窑厂专烧琉璃瓦。到了明永乐初年,为营建北京城,在元代琉璃窑的基础上设立“琉璃厂衙”,明代为工部五大窑厂之一,专为宫廷烧造琉璃瓦件。
琉璃瓦是什么?这里先科普一下。琉璃瓦是以优质矿石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建筑材料,因表面带有釉色,颇似中国古代用青铜脱蜡铸造技术制造出来的琉璃,因而得名。琉璃瓦是富丽堂皇的代名词,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古代建筑中的高级材料,过去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也不让用,特别是金黄色,乃皇家专享。
后来,琉璃窑厂交窑户自办,除烧造琉璃瓦件外,还烧造玩具,在厂门外设摊出售,逐渐形成小街市。康熙后期,京师春节集市移此。一些临时性的书摊逐步发展为坐商书肆。宣武门外至前门一带,当时各省的会馆多建于此,来往的官员、应考的举子和商人都离不开书,从而促进了琉璃厂书业的发展。清初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琉璃厂卖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文化气候。
笔墨纸砚类店铺云集
旧时琉璃厂书店、书摊古籍旧书数量多、种类杂,是一个识货者淘宝的乐园。刘半农、朱自清、沈从文等人的文章中也多次讲到赴琉璃厂淘旧书的轶事。鲁迅更评价这里是“开架的图书馆”。
走在琉璃厂的胡同中,可以寻找到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店铺。如今最有名的如中国书店、一得阁、荣宝斋和戴月轩等。中国书店是全国最大的古旧书店,1952年在国子监成立,由全市111家古旧书店合并而成;一得阁创建于同治年间;戴月轩在琉璃厂古文化街里也是唯一一家以店主名字命名的店铺,作为毛笔店的鼻祖,在古文化街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需要文房四宝无需东奔西跑,在这家老店可以全部搞定。
自清末开始,北京的报业以宣南为中心,有了相当的发展,看报逐渐成为京城的时尚风气之一。《京华百二竹枝词》中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清末民初,宣南一带颇有北京地方特色,且影响很大的报纸中,以彭翼仲的《京话日报》为最。除此报外,他还办有《启蒙画报》和《中华报》。梁漱溟后来在回忆中谈到,《京话日报》开办之初,便是委托铁老鹳庙的报房代为发行,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自办印刷,自办发行,在晚清的社会启蒙运动中曾经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新闻自由度的开放,北京的报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1935年马芷庠的《北平旅行指南》中,曾列出当时北平的42种报纸,其中报社位于宣南的23家,内城19家。在内城的19家中,东城3家,西城16家。报社分布最集中的主要有两个地区,一是琉璃厂周围,二是靠近宣南的六部口周围。
邓云乡在《文化古城旧事》曾列举:“北京当时著名大报《晨报》,社址在宣外大街路东,椿树胡同口上,是老式大四合院,很不起眼。邵飘萍的《京报》馆,在魏染胡同,在胡同里面。小《实报》在宣外大街路西,也是老式房子。”后来更有李大钊的《晨钟报》、章士钊的《甲寅》,包括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等,均设址于宣南地区,可以想见当时此地报业之盛。报社密集于此,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琉璃厂周边的印刷业繁荣,为报刊的印刷提供了便利。
京报馆成党史教育基地
2021年6月1日,京报馆旧址修缮提升后首次对公众开放。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灰砖二层小楼,推门而入,“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嵌于影壁墙上,这是邵飘萍一生的信念和实践。穿过大门可直接来到楼后的四合院,正房、两厢房和倒坐房均为三间五檩,都是京报编辑部的一部分。在报馆时期,小楼一层是传达室和负责报纸销售及刊登广告的经营所,二层则是编辑部和经理室,编辑部里摆着两张黑色的长桌供编辑们工作。当年,报纸编好后,报样就被送到窗外的四合院内排版、校对,然后在自设的昭明印刷局印刷。出报后,报差将报纸送到北柳巷的报房里,再从报房发给卖报的小贩们。
京报馆旧址已经成为生动的党史教育基地,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自2021年6月开始,在京报馆中的魏染书屋内长期开办“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数千名党员、居民在这里体验报纸印制、制作信仰书签,在红色课堂中,感悟百年党史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内容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