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 | 突显京师功能的辽南京建筑文化
2022-12-28 18: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继承幽州城市建筑文化的同时,辽南京城市建筑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发展。作为陪都,南京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筑文化方面,首先是代表专制皇权的宫殿区的出现和各种府邸建筑的增加。

▲戒台寺|朱天纯 摄影

与幽州相比,南京城代表皇权的宫城的出现,使其建筑文化中出现了比较浓厚的宫廷文化内容。虽然在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藩镇割据过程中,幽州也曾出现一些模仿宫廷的建筑,但没有形成比较集中的宫殿区。随着陪都地位的确定,契丹统治者一方面利用幽州的原有建筑,另一方面也多有兴筑。例如,辽重熙五年(1036年),曾“诏修南京宫阙府署”。此次修缮的对象,既有皇宫衙署,还包括一些寺庙。主持修缮工作的辽南院史兼检校太尉韩栒的墓志称:“重熙五年,在燕京也。备清跸之来临,奚翠华之降幸。葺修宫掖,仰期饮镐。崇饰祠寺,企望问峒。举扬百司,支遣万计。”从中可见工程内容之多和工期之紧。

经过不断经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宫城,包括宫殿区和园林区。辽南京的宫城,又称内城、皇城,是在原幽州城的子城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的,位置仍在城市的西南角。宫城辟有四门,西为显西门,南为丹凤门,东为宣和门,北为子北门。入丹凤门后,其北尚有两道门。《辽史·地理志》称:“内门(殿门)曰宣教……外三门(宫门)曰南端、左掖、右掖。”辽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改宣教门为元和门,改南端门为启夏门,左掖门为万春门,右掖门为千秋门。宫城之中的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宫城中有元和殿、昭庆殿、便殿、内殿、嘉宁殿、弘政殿、紫宸殿等,还有供奉辽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御像的两座御容殿。宫城内西南角建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子城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此外,辽南京还有大量的衙署机构及贵族府邸。作为五京之一,城市的性质虽保持了原来的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职能,但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辽代在南京既沿用旧制,又增设了不少机构。“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此外,南京城内及近郊还有永平馆、于越王廨、城南亭、孙侯馆等招待外国使节的场所。众多的军事、行政、财政衙署和各种专门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以及亲王、公主以及勋贵的府邸,构成了与汉唐以来不同的城市建筑特色,从而初步具备了京师的功能。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4年第一期《辽南京建筑文化特色与价值》

作者:宋卫忠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