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受新冠疫情影响,多地演出经历了换人换曲、取消、延期等波折,音乐家、各院团等业界同仁艰难守护着这一方舞台,终于确保了“国乐之春”、《边城》《千里江山》全国巡演等重要项目的实施,为这个不平静的2022年书写了意义非凡的一笔。当音乐厅再次迎来掌声,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每一场演出。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步放开,困守三年的中国演出市场也将迎来曙光。
2022年的北京演出市场可谓经历了咬紧牙关的最后坚守。这一年中,看到的最多的信息便是演出延期、取消的通知。回看北京各剧院的演出日历,空出的日期如同一块块醒目的疤痕,而痛定思痛,伤痕背后亦有坚守而来的收获。
进击的民乐
回首这一年,民乐的演出生态在北京相对较好,踩着国潮文化风火轮的趣味设计、不同乐器集会的回顾性演出、大型回顾性活动的举办,都引起了乐界的关注。这其中有时间选择上让演出能顺利举行的巧合,也有协会化筹办的缜密,更有民乐人的戮力同心。
指挥家陈燮阳携中央民族乐团为“壬寅虎啸”音乐会谢幕
2月19日,中央民族乐团在指挥家陈燮阳执棒下演出了一场“壬寅虎啸”音乐会,以纪念乐团24年前那场赋有历史意义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随后,国家大剧院首届“国乐之春”在4月8日至4月28日举行,与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隔年呼应。
刘沙、吕嘉、李心草在首届“国乐之春”开幕式上
音乐节的一大亮点在“指挥跨界”——在开幕特别策划音乐会上,指挥家李心草、吕嘉跨界指挥民乐,与指挥家刘沙携手中央民族乐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民乐盛宴。因疫情而推迟至7月3日的闭幕式上,“琵琶之夜”牵手众多琵琶演奏名家,以重奏、协奏、齐奏等多种形式,带来11首琵琶经典与新作。活动中,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乐派民乐团、北京民族乐团也都有富有趣味的曲目编排与表演形式。
“琵琶之夜”特别策划音乐会
如琵琶之夜的“同族器乐荟萃式”的音乐会今年有多场。7月15日,北京音乐厅,北京民族乐团上演了第三届北京国乐节的闭幕式,8位唢呐演奏家轮番登台演出8部唢呐协奏作品,这场音乐会中多种多样的作品与风格各异的演奏足以令热爱唢呐艺术的听众大快朵颐。11月3日,胡琴名家荟萃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这场音乐会上,近百名胡琴名家与新秀,携三支乐团、两位指挥用音乐回顾“胡琴百年”。
胡琴名家荟萃音乐会
8月27日,中山公园音乐堂“畅游华夏 纵贯古今——国乐马拉松音乐会”,带领听众鉴赏了丰富的民族乐器与民乐组合形式。北京民族乐团举办的北京鼓乐节在10月1日至6日举行,包括工作坊、音乐会、中国民间锣鼓展播、中国鼓乐剧展播、中国鼓文化展等活动。其中庆祝“八大锤打击乐组合”成立30周年的“金石之声”音乐会成为音乐节的一抹亮色。
“金石之声”音乐会
独奏“缺席”、室内乐组合补齐
客观而言,今年没有听到太多令人满意的独奏、独唱音乐会。一线独奏、独唱家的巡演都有档期安排,而面对严格又充满变数的在京演出政策,许多艺术家与经纪公司都望而却步。上半年,很多艺术家“环京而行”;下半年则有诸多艺术家与组合选择“舍京保沪”,从而导致了北京演出市场今年独奏演出相对凋敝的情况。而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演出相对可圈可点。
殷承宗独奏音乐会
独奏方面,钢琴独奏仍占多数。殷承宗宝刀未老,1月22日为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演出开幕。国内少壮派的钢琴家中,邹翔、元杰的音乐会值得关注,其中邹翔3月18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的“巴赫与梅西安的时空对话”颇受好评,4月5日,他又与钢琴家陈韵劼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双钢琴音乐会,两场音乐会兼具学术性与表演难度。元杰则是在8月7日北京音乐厅的“1838年巴黎午夜”音乐会上演出了《二十四首肖邦前奏曲》与里盖蒂《音乐短曲》。借着克莱本比赛的巡演的东风,入围选手安天旭、孙榆桐于8、9月回国巡演,北京站皆有较大的反响,爵士钢琴家阿布8月18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致敬卡普斯汀的音乐会带听众一起纪念这位伟大的爵士风格的古典作曲家。弦乐独奏室内乐的演出中,小提琴演奏家杨晓宇、黎雨荷,大提琴演奏家莫漠分别演出了多场独奏音乐会,杨晓宇两个月内挑战了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与伊萨伊全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直到时间尽头”音乐会
尽管独奏音乐会不多,但国内一些室内乐组合开始更多地活跃起来。固定组合中,琥珀四重奏年底连发两张唱片,其中在拿索斯灌录的门德尔松作品在6月19日于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4月2日,“直到时间尽头”音乐会由高参、范磊、金文彬、莫漠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下半场演出了梅西安繁难的《时间终结四重奏》。12月16日,由盛原、林朝阳、朱亦兵组成的挚友三重奏在北京音乐厅为听众带来了“维也纳三杰”的三部钢琴三重奏作品,在演出暂停多日后,为听众吹来了久违的古典之风。这些室内乐音乐会以高品质和高品位获得了听众与业界的认可。
新团、新剧场,“逆风前行”
对于中国古典音乐从业者,尤其是服务于本地的艺术团体而言,“内循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占有更多的演出资源,另一方面也面临被取消的风险。
爱乐汇交响乐团首演音乐会
今年内有两支“新团”成立。8月5日,爱乐汇交响乐团在乐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范焘的执棒下,在北京音乐厅开启乐团成立后的首演。作为北京首家以民营企业设立的全职业乐手交响乐团,爱乐汇交响乐团的成立对北京交响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乐团虽然并非全建制,但已演出了不少场观众反响热烈的古典作品音乐会。3月11日,北京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寻觅天空之城——久石让经典动漫作品专场音乐会”,担当本场音乐会演奏的是北京音乐厅管弦乐团,当晚也是这支乐团的首次亮相,这支以中国交响乐团演奏家为班底的驻厅乐团将更多地上演室内乐编制的雅俗共赏的曲目,以丰富、活化不同的演出形式。
对于中国交响乐团而言,今年是乐团实行“自然年音乐季”的第一载,乐团1月15日以本年驻团艺术家吕思清的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与本团保留曲目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开篇。7月23日演出了“未续版”歌剧《图兰朵》,恰与中央歌剧院版《图兰朵》同时上演,在京城共掀《图兰朵》热潮。
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版歌剧《图兰朵》
中央歌剧院版《图兰朵》剧照
10月22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今年第一场纪念作曲家朱践耳的交响音乐会,由当之无愧的朱践耳最佳演绎者陈燮阳执棒演出。另外,乐团于今年推出“国之骄子”协奏曲人才选拔活动,经过考核入选的演奏员将在李心草执棒下与乐团合作协奏作品,可以看作是乐团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在国家院团开展“大练功 大比武”号召的积极行动。
中国爱乐乐团2022-2023乐季开幕式
尽管演出频遭取消,中国爱乐乐团还是为京城乐迷献上了几场音乐饕餮盛宴。3月4日,指挥家水蓝归国演出了一场备受好评的“俄式盛宴”;3月26日,指挥家余隆重返国际舞台前夕,与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了即将在纽约演出的《交响舞曲》等作品。2022-2023乐季的开幕式上,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携手履新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的梅第扬合作演出了埃尔加的中提琴版《大提琴协奏曲》等作品。
吕嘉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率先重返舞台带来以“英雄气概”为主题的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经常被当作复工复演的风向标,今年6月5日晚,在北京演出市场“空窗”一个月后,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率先重返舞台,以线上线下共同呈现的方式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以“英雄气概”为主题的音乐会,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献给久违的观众。今年亦是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与大剧院乐团合作十周年,3月12日至13日,乐团由吕嘉执棒,以“十载嘉音”两场音乐会回顾其十年艺术历程,其中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演出备受业界好评。1月7日至8日,乐团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联合演出“冰雪皓曜·喝彩冬奥”为主题的音乐会,这是国家大剧院与中央音乐学院两大文艺机构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的首次联合音乐会。9月16日、17日,李心草与吕嘉在长安街上毗邻的两座演出场所完成了有趣的换岗——“国交”团长李心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NCPAO”总监吕嘉执棒“国交”,各自带去了自己与自己乐团拿手的曲目,也体现出疫情下,乐团对于艺术生产、策划努力求索的时代见证。
“大手拉小手”特别策划音乐会
北京交响乐团探索多元新曲目,2月19日在指挥家黄屹指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作为乐季开幕式后,乐团上演了多场异彩纷呈的音乐会。10月12日,张冰冰执棒的“大手拉小手”特别策划音乐会在今年率先演出陈培勋的《我的祖国》,纪念这位作曲家。
中央歌剧院新剧场开幕音乐会
4月底,拥有全国最大的乐池、国内惟一“楼座+包厢式”歌剧院的中央歌剧院新剧场正式落成,接下来的半年,这所新落成的歌剧院也撑起了北京歌剧生活的大半边天。开幕音乐会因为疫情延期至7月6日晚举行,郑小瑛、高伟春、杨洋和袁丁三代指挥家分别执棒,雷佳等歌唱家以及刘云志、么红、尤泓斐等中央歌剧院艺术家全阵容悉数登台献唱。《茶花女》《图兰朵》《利哥莱托》《卡门》令听众享受到久违的西洋歌剧,中国歌剧方面,几经打磨终于迎来首演的《边城》、作为疫情开放政策后北京首场恢复复排的《萧红》都是值得一书的艺术制作。
歌剧《边城》剧照
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负责歌剧、舞剧伴奏任务之余,也演出了多场重量级交响音乐会,例如“中歌交”在中央歌剧院与国家大剧院分别演出了柴科夫斯基专场音乐会与纪念德彪西诞辰160周年音乐会;“中芭交”演出了“李斯特密码”等分量颇重的音乐会。
“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系列音乐会
各院团在这一年委约的新作也屡有上演。其中阵仗最大者当属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共同举办的“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系列音乐会,于9月23日至26日在国家大剧院和保利剧院上演。二十余部原创交响作品通过连续4场演出集中呈现。中国歌舞剧院委约郭文景创作的音乐诗剧《大河》,作为文旅部2022—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入选作品,在北京反复以不同形式上演、打磨;中国交响乐团发动乐团创作中心作曲家创作《山河颂》、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委约的交响组曲《昆曲三折》和交响京剧《济世良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委约乐团作曲家白浩钰创作《大河九曲》,这些新创作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2022年又是音乐人不容易的一年,回顾过往,这三年也带给艺术从业者思考与收获,如今曙光已现,未来可期。
张听雨/文
如果说2022年上海的演出市场是一本书,那么这本书的一半是空白。当春节过后的舞台甫从寒冬腊月开始回暖,长达两月有余的静默让这座城市的演出一下子滑入绝对零度。漫长的静默期过后,在剧院及院团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剧场经过调整适应的阵痛,终于再度亮灯,音乐家奔赴舞台,听众回归线下。
与时间赛跑
上海交响乐团2021-2022乐季闭幕音乐会暨2022上海夏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经过上半年的寂静后,7月或许才算是上海演出破冰回暖的月份。7月20日是一个双喜临门的日子,上海交响乐团2021-2022乐季闭幕音乐会暨2022上海夏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由张橹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女中音朱慧玲,以格里格、瓦格纳及马勒《第一交响曲》率先打破上海交响音乐厅持续三个多月的沉寂,奏出上海首个复演音乐节的启幕音符。当晚的音乐会不设现场听众,演出通过直播传递给线上的乐迷。
说起疫情之下举办古典音乐活动的种种艰苦卓绝,似乎没有比上海夏季音乐节更有说服力的案例了。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无不折射出一个共同点,就是“这大概是MISA创办以来方案变更最多、面临变数最多的一届”。面对捉摸不定的疫情传播和时时更新的防控措施,厅团双方都在和排期、阵容、节目、报批、开票和推广等音乐会举办不可或缺的步骤上与时间赛跑,工作人员和演职人员用无数个加班加点、分秒必争换取来之不易的演出。
对于上海夏季音乐节,上交团长周平说了一句话“做了很多方案,唯独没有取消的方案”。主办方的底气来自于总体平稳向好的社会面。不带现场听众的开幕式过去短短一天,7月22日晚,青年指挥金郁矿与新古典室内乐团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小厅迎来夏季音乐节首场带现场听众的音乐会,自此也宣告了上海音乐演出市场就此复苏。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世界首演
由多家乐团委约赵麟创作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作为夏季音乐节的闭幕式主打作品,由孙一凡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于7月30日进行世界首演,也打响了这部作品持续半年全国巡演的第一枪。紧随其后的是上海交响乐团委约王斐南创作的《时间之轮》,9月4日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实现首演。10月6日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刘索拉创作的交响舞曲《大圣传奇》,由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及“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首演。一系列重量级的首演让申城的演出市场迅速升温。
交响舞曲《大圣传奇》演出现场
这并非意味着下半年就一帆风顺,不过节外生枝往往也伴随着化险为夷。往常,国庆节的黄金周也是音乐会的黄金周,10月1日上午听众进场前片刻,因疫情防控原因,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取消当天所有活动,并一连折损头三天大量演出。不过这也给了年富力强的钢琴家刘骥表现机会。在剧场节目总监刘爱华和钢琴家与时间赛跑的制胜下,刘骥在10月4日上午十点到晚上十点的12小时内以连续三台马拉松式的音乐会完成了原本要在三天内弹完的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全集。
刘骥舒伯特音乐会
新人崭头角
年轻人不怕折腾、不惧压力、不畏艰险,他们同德高望重的前辈一道撑起了2022年沪上音乐会的门面,打响了“上海队”的招牌。
《海上生民乐》剧照
其中就有以年轻人组成主要阵容的上海民族乐团在上海音乐厅的两轮驻演,吸引到许多年轻听众。驻演在古典音乐、音乐剧和歌剧领域屡见不鲜,但在民乐界尚属尝鲜。上海民族乐团携深度定制的多媒体版《海上生民乐》,年内在上海音乐厅推出两轮驻演,首轮驻演延期5个月后从8月19日至9月2日,次轮从10月14日至11月11日,每周上演9场。青春靓丽的舞台造型加之国风典雅的乐器吹奏,现场还有定制手办销售,乐团年内的两番驻演吸引到不少购票者“二刷”甚至“三刷”。
许舒亚《冬雪IV》全球首演
与赵韵梦同为竹笛才俊的陈泓璇亦不负众望。作曲家许舒亚最新创作的《冬雪IV》为竹笛与乐队而作,原本计划交于笛子演奏家唐俊乔全球首演。然而唐俊乔因故未能参演,推举学生陈泓璇担当重任。11月15日晚,陈泓璇由张国勇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开幕式顺利完成了这部挑战吹奏技法极限的重磅作品的全球首演,得到老师与作曲家的好评。
胡晨韵演出三首唢呐新作
中生代唢呐演奏家胡晨韵携三部上海民族乐团委约的唢呐与民族管弦乐新作登台,9月19日在姚申申执棒上海民族乐团的伴奏下献上包括郭文景《山魂》和李博《悟空七章》在内的首演,体力惊人。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也携手张亮指挥的上海爱乐乐团,奏响沈叶新作唢呐与乐队作品《一枝花》,随后由林大叶指挥上海爱乐乐团以徐坚强唢呐与乐队作品《大开门》再续热度。两位中青年相继用五部新作在上海的舞台上为唢呐这一相对小众的乐器添砖加瓦,备显众人拾柴。
西洋古典音乐的“后浪”则有指挥家张橹、张诚杰、张亮、金郁矿、孙一凡,钢琴家张昊辰、宋思衡、史博阳、吉娜·爱丽丝,小提演奏琴家王之炅、林瑞沣、柳鸣,大提琴演奏家陈亦柏、李拉,长笛演奏家孙思翌,歌唱家于冠群和夏侯金旭等持续发力,他们献上了包括埃尔加《谜语变奏曲》和李斯特《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在内的西方经典。张昊辰还在12月上旬的舞台上以三晚两台音乐会献演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为明年作曲家诞辰190周年纪念大潮预热。
张昊辰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不管是在成都还是在南宁,差旅的相对便捷让“上海队”四处“救火”,出色的舞台表现力让金郁矿、刘雯雯、陈泓璇和作曲家薛蕙心等次时代新人捷报频传。年末随着大量演出人员因病减员,申城舞台再有归零之虞,又是他们“赴汤蹈火”,扮演着演出阵容“主心骨”的角色,随着疫情持续好转想必也做好了迈向广阔天地的准备。
唐若甫/文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音乐文化生态中最为活跃的地方,2022年古典音乐的演出市场尽管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仍然表现出难得的市场韧性。主要的音乐厅院,如深圳音乐厅、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珠海华发大剧院、东莞玉兰大剧院等一直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应对。调整演出时间、更换演出阵容和内容成为常态。演出信息不断更改,却改变不了乐迷的热情和信任,这似乎应该是这一文化板块更值得珍惜的价值。
坚守,方显坚毅
作为中国南方一线城市的广深两地,古典音乐中心在星海音乐厅和深圳音乐厅,因响应政府疫情防控政策,2022年的演出相对被动,但是一直以灵活的形式保持着活跃的文化热度,坚守大湾区高雅文化高地和承担文化驱动功能。星海音乐厅除了11月停演,其他月份基本上都保持开放状态。深圳音乐厅应对的方法是线上线下衔接,基本上也保持了活力深圳的坚毅韧性。
余隆指挥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继去年“马勒年”后,马勒的交响乐在2022年仍然回响在星海音乐厅和深圳音乐厅。如余隆指挥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闭幕音乐会,演绎马勒《第一交响曲》(7月9日),林大叶指挥深圳交响乐团的闭幕音乐会则是演绎马勒《第七交响曲》(7月16日深圳,7月17日星海),成为现象级的话题。此外,影响较大的音乐会场次有:广州交响乐团携手和慧的“意大利歌剧璀璨夜”(10月9日);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听”系列之一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由薛颖佳领衔国内五位优秀弦乐演奏家共同演绎(3月25日至26日);景焕指挥广州交响乐团的纪念马思聪110周年诞辰音乐会(5月22日),这些都是意义不凡的演出。而张维良、沈洋、朱慧琳、龚琳娜、罗维、梅第扬、张昊辰、陈萨、饶灏、安天旭、谭小棠、阿布、黄滨、姚珏、王中山、莫漠等一众演奏家和歌唱家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广深两地舞台,也是大湾区高雅音乐的兴奋点。第十届深圳钢琴音乐季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市民奉上了三十多场钢琴演出,也让“钢琴名城”这张名片越来越亮了。
新歌剧《星海星海》
广州大剧院的市场化管理比较完善,在多变的情势中更表现出灵活的应对方式,比较重要的演出基本上都如期进行。如: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舞剧《醒狮》、诗剧《只此青绿》等。沉浸式歌剧《丽塔》也广受欢迎,演出两轮(6月,10月),是很有创意的剧场模式。新歌剧《星海星海》(6月17日至19日),由星海音乐学院与广州大剧院联合制作出品,获得很好的效果。广州艺术季坚持举办,组织了“红色经典”“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艺术展演”“名家名团”“广府特色”等多个板块的优秀节目,演出场次近220场。
音乐剧《赵氏孤儿》
玉兰大剧院演出内容多样化,包括音乐剧、戏曲、舞剧和音乐会,顶级的乐团、演奏家都是剧院的常客。尤其是暑期(6月至9月)的第八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在国内有强大的影响力。本届音乐剧节展演剧目包括《摘星辰》《粉丝来信》《赵氏孤儿》《人间失格》等。琼花大剧院2022年则推出“佛山音乐季”,对标以年轻乐迷为主的演出市场,演出包括交响乐、室内乐、轻音乐等不同主题和特色的音乐会。
乐响,大湾来风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四支高水平的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澳门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每一个乐团均拥有自己的乐季,虽然邀请世界知名音乐家合作受阻,但是国内本土音乐家仍然可以支撑高质量的演出。广交和深交的乐季音乐会不仅满足本地的乐迷,也常常以客座身份参与中国交响乐联盟的演出活动。大湾区的小联盟也逐渐显出新气象,携手合作不断,汤沐海指挥哈尔滨交响乐团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的“湾区梦·中国梦交响专场”(11月12日)令人瞩目。
“湾区梦·中国梦交响专场”
近年在高雅音乐的演出市场中,民族音乐的分量一直在不断增长,从受众的反响看,前途非常乐观。广东民族乐团以星海音乐厅为大本营,坚持年度乐季的排演。尤为令人敬佩的是,该团长期矢志于广东新民乐的创新与推广,无论是广东音乐新作品的征集还是委约创作,均获得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一系列原创经典,拓展了岭南文化的内容和影响力。
在12月14日最新的优秀作品展示——“南粤新声III”中,老中青作曲家的多首力作再一次给乐迷带来广东音乐的新体验。民乐板块还有广州民间曲艺团在传统粤乐和传承创新上的不断努力,11月底在广州大剧院上演的广东音乐器乐诗《赛龙夺锦》,吸引了大批的粤乐拥趸,在曲艺大师黄俊英的领衔下,将粤乐百年历史做了艺术性的回顾,经典作品的重新配器和演奏形式改良也有耳目一新的效果。民乐领域的另一个亮点是珠海民族管弦乐团近年的崛起,在民乐大家王惠然、何占豪、方锦龙和指挥家张列、李复斌的加盟指导下,这个年轻的民族乐团以高起点的创演备受瞩目。主题音乐会“乐从大湾来”和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在业界反响极大。
主题音乐会“乐从大湾来”
港澳的音乐演出也一度举步维艰。香港从年初疫情爆发后,上半年重要的演出基本上被取消或者延期。秋季之后的演出市场逐渐复苏,四大团体都积极献演节目。其中最为醒目的是香港管弦乐团的乐季音乐会,其中梵志登回归指挥的系列音乐会,包括贝多芬、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和埃尔加等。香港管弦乐团与香港芭蕾舞团合作的《布兰诗歌》亚洲首演(10月),香港小交响乐团则与香港芭蕾舞团合作连续演出芭蕾舞《胡桃夹子》(12月),颇有“报复性”补偿观众的意味。澳门防疫政策灵活,在演出市场上要比香港乐观一些。政府坚持举办国际艺术节(4月29日至6月2日)和国际音乐节(9月25日至10月29日),让中国的高端文化活动保持着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结。可以预见的是,港澳的演出市场明年初将会与世界联通,呈现旧日的繁华。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演出市场受疫情影响变化很大,令人欣慰的是,大湾区的古典文化市场有很好的基础,众院团以公众号、线上音乐会的方式呈现古典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难以现场观演的遗憾,在维持乐迷对古典音乐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影响和培养新的爱乐群体。2023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大湾区的每一座城市和乐团都有自己运作成熟的新年音乐会,音乐家和乐迷们将会用热情的音乐荡涤新冠疫情的浊气。期待2023!乐响,大湾来风。
麦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