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那片儿往事
2023-02-07 15: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老北京住家,习惯论“片儿”讲,您家住哪片儿?若是听到接近的,准能絮叨一阵子,毕竟胡同挨胡同,没准儿还打过照面。在西四附近,就有这么“一片儿”,几条东西向的胡同依次排下:羊肉胡同、砖塔胡同、大院胡同、兵马司胡同、丰盛胡同。这里的人习惯称其为“丰盛那片儿”,其中的“丰盛胡同”当属这片儿的代表了。

01 丰盛中学与中直礼堂

丰盛胡同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在明清两朝是当之无愧的“贵人聚集区”。因为明清两朝,达官贵人为了方便皇帝的召见,便聚居在皇城西边。

如今的丰盛胡同车水马龙

最早住在这里的大户,是明成祖朱棣的名将——丰城侯李彬,就连这胡同名也和他有关——丰城胡同。到了清朝,以讹传讹,这里才改称“丰盛胡同”,但打这儿出来的人家依旧延续了明朝时的贵族风格。康熙皇帝的亲孙子弘晁、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年间户部右侍郎常麟,他们的宅邸都位于丰盛胡同。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宅已无处可寻,对于更多的老北京来说,这条胡同的“生活史”更令其记忆深刻。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丰盛中学。

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大多毕业于原来的丰盛中学。它的前身是1923年成立的“北平私立志成中学女生部”,校董事是李大钊先生。丰盛中学最初的校址,在今天丰盛胡同的东口。抗战时期,王光美女士从北师大一附中转到志成中学,据说当时还是学校里有名的“数学王”。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名为“北京第九女子学校”,70年代后又改名“北京市丰盛中学”。当初在西城区,丰盛中学的名声一直不小,1999年法国勒拿中学学生也曾到此学习交流。

中直礼堂巍峨伫立

离丰盛中学不远,就是中直礼堂,也是个让人怀念的地方。中直礼堂全名“中共中央办公厅直属礼堂”,别看它位于胡同里,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座兼有礼堂和剧场功能的建筑。

它由著名建筑师赵冬日设计(赵冬日后来还设计了全国政协礼堂、北京市委大楼),建筑总面积3600平方米,高19.5米,于1954年建成,内有两层,可容纳几百人。中直礼堂的屋檐极具中国特色,庄严中带着活泼。60年代,中直礼堂还不对外开放,承担着各种会议、文艺演出、播放电影等文化功能,严格凭票入场。

那时候电影兴起,附近的孩子们能蹭进去看的,都是得益于当天验票员的“心情好、经不住缠磨、大发慈悲”。也是因为这样,《偷渡的苦工》《静静的顿河》《红帆》《圣诞节之夜》等墨西哥和前苏联的电影,深深印在了一代人的脑海里。

中直礼堂外则是一片空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骑车、居民们可以在这休闲,冬日里还可以在这购置大白菜和白薯。在相对狭窄的胡同里能有这样的去处,实属难得。

02 北京胡同之根

砖塔胡同、羊肉胡同、兵马司胡同虽不如丰盛胡同出名,却各有特点。

熟悉北京文化的人对砖塔胡同肯定不陌生。“胡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朝,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就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用业内专家的话说,它就是北京胡同的“根”。近代以来,鲁迅、张恨水等名人大家均在此留下过足迹。

万松老人塔见证着百年街区发展

“砖塔胡同”的名称,来自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万松老人塔的精确塔龄已不可考,但根据史料推断,应在六百年以上,砖塔胡同的年龄亦应与此相仿。

砖塔胡同的古老还可以从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佐证。在剧的第一折中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凑趣,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家童云:“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侍女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至于“羊市”则应指砖塔胡同旁边的羊肉胡同,同样历史悠久。

走进砖塔胡同,不得不提到万松老人塔所在的小院——正阳书局。在宽敞的小院里,有几个上了年头的鱼盆,都是掌柜亲自从前门老宅子里请来的,正是应了老北京宅院的“天棚鱼缸石榴树”一景儿。

早在2014年,北京就开始了通过社会力量对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的探索,正阳书局,正是首个“探路者”,在众人的热情关注中一路成长。如今的正阳书局不再是单纯的实体书店,已成为面向读者、面向社会的重要文化窗口。正阳书局出版的图书已有10种,图书销量已达数万册,文创产品也成为热门。据说这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家只经营北京和老北京相关的文献书籍的书店,也是极有京味儿的一家书店。

03 羊肉胡同的中国地质博物馆

羊肉胡同东北角,坐落着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在与中国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地质博物馆图片来源:自然资源课堂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55万余件,涵盖地质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还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质学空间。

04 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机构旧址

兵马司胡同之名始于明代,当时北京分东、西、南、北、中五城,各设兵马司署,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兵马司胡同为西城兵马司署所在地,称“西城兵马司”。清朝以后,京城治安由九门提督和八旗都统分管,兵马司署撤销,兵马司胡同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拐进兵马司胡同,向东走一百多米,胡同北一座醒目的大门,门楣上书“地质调查所图书馆”。透过敞开的大门,几幢欧式小楼错落有致。这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质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机构旧址。正是因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存在,让兵马司胡同成为兼具科学与文化底蕴的不寻常之地。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旧址

1916年,只有一届毕业生的地质研究所被迫停办,已改作农商部所属的地质调查所迁入丰盛胡同3号及兵马司胡同9号。地质研究所原设有图书室,图书来源,一是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书,二是地质学家们多方筹集,三是工商部出资自行购买。地质研究所停办后,图书室移交给了地质调查所。地点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三间屋仅有专业书刊400余册。1922年,丰盛胡同3号用作地质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前身)之用。负责人丁文江、翁文灏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和国外同行,多方汇集标本收藏于陈列馆。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最早的发掘工作是由外国学者于1921年进行的,此后地质调查所加入此项工作。1927年,李捷和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布林在周口店发现猿人的下臼齿,经加拿大学者步达生研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改为“北京猿人”。1929年,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主要从事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这一年的12月2日,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震惊世界。

兵马司胡同15号的地质调查所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除了“北京人”头盖骨发掘研究的瞩目成就,中国地质学会在这座院落创立;李四光在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这座院落走出了约50位两院院士,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机构”。2011年3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正式列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内容来源:北京西城报、文旅北京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