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红利在城市副中心持续释放!
2023-02-09 09:3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开幕,绚烂的烟花点燃冰雪激情,北京成为奥运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篇章。从成功举办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到“带动3亿人上冰”的目标实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一年来,精彩的冰雪故事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断上演。

专业队伍

9岁队员创中国单板大跳台

历史记录

图片

零下3℃,张家口崇礼区富龙滑雪场内,来自通州区滑雪队的小队员们脚踩雪板,身穿炫彩训练服,在雪道上滑行、跳跃、大回转、轻巧落地……帅气利落的动作,吸引不少滑雪爱好者的目光。

进入冬季以来,滑雪队利用假期时间,在崇礼和北京两地开展特训营。领队高楹介绍:“今年我们的训练目标瞄准北京市目前各类青少年滑雪赛事项目,如平行大回转、平行回转、高山大回转、高山回转等。”

图片
图片

青少年是冰雪运动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三年前,青少年滑雪培训机构“十万雪极”与通州区体育局携手,组建了这支全市最年轻的滑雪队,成为全市唯一一支提供自由式项目专业训练的队伍。非雪季期间,区队在训练基地开展滑雪模拟机训练以及体能综合训练,雪季则在崇礼和北京两地开展区队特训。三年来,滑雪队培养了一批潜力强大的冰雪后备人才。2022年中国青少年滑雪大奖赛高山男子组冠军段璞初、2021年北京市青少年滑雪锦标赛高山女子组季军张昕蕊已成为区队金字塔队员。9岁的队员高明烨,在2022年一举创下了中国单板大跳台完成1080转体动作的最小年龄的历史。这些未来之星,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

通州区短道速滑队同样有一群热爱冰雪运动的小可爱。从去年开始,速滑队尝试在冬季将旱地训练场浇灌水冻冰,让小队员可以在家门口上冰练习。

图片

上午9点,芙蓉院附近的奥通之翼俱乐部训练场内,踩着滑冰鞋的小队员们身穿训练服,开始紧张有序的训练。一个小时的陆地热身后,大家佩戴头盔、防切割手套、护颈和训练服,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始了冰上训练。“蹬冰、收腿、下刀、摆臂,注意这些要领动作。”教练王琨紧跟身后,不断提醒。

五年级的乔善邦表现颇为出色,整套动作行云流水。5岁起,他开始接受冰雪运动训练。弟弟受他的影响,也学起了短道速滑。每周,姥姥都会带着小哥俩到俱乐部训练。姥姥孙丽欣说:“前几天刮大风,外边特别冷,但孩子们谁也不愿意请假,训练不能穿太厚的衣服,弟弟冻得直流鼻涕,那也不愿意从冰上下来,看得出来,两个孩子是真的喜欢滑冰。”

图片

在通州区短道速滑队中,“组团”来滑冰的队员还有不少,看着喜欢滑冰的孩子越来越多,领队教练、原八一队队员戴杨杨很是感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年,她开始组建通州区轮滑、滑冰队伍。“那时候北京有不少人对冰雪运动还不是很了解,真正上过冰的孩子也不多。”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上冰滑雪成了不少市民过冬的“标配”。戴杨杨说:“不少家长感受到冰雪运动的乐趣,纷纷带孩子体验学习。前几年我们总会为选拔好苗子而发愁,这两年明显感觉到,选拔青少年冰雪运动人才时不那么费力了。”

大众参与

丰富活动送到百姓家门口

图片

在城市副中心,冰雪运动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从无到有,形式多样的冰雪宣传体验,也培养了一批热爱冰雪运动的市民。冰雪,成为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拉动冰雪产业发展,推动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前不久,一场在雪地中进行的趣味定向运动活动在宋庄镇拉开帷幕。雪地中,参赛小选手们手拿地图和打卡器,规划着比赛路线。“我们鼓励市民走出家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中来。”区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通州区还将借助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之际,持续加大冰雪运动推广扶持力度,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赛事活动,促进群众体育消费。

图片

近几年,旱地冰壶、陆地滑雪训练机等冰雪运动体验项目被陆续带到百姓家门口,受到大伙儿的广泛好评。

“自2019年来陆地冰壶体验赛举办以来,每次举办活动,大家都现场组队PK,玩得不亦乐乎。”工作人员介绍,陆地冰壶是冬季奥运会项目冰壶的普及版,与冰壶的比赛规则基本相同,既保留了冰壶运动的重要特质,又打破了冰壶运动的场地限制,是冰雪运动发展的创新项目。“即便没有专业冰雪场地也能玩,陆地冰壶是非常好的冰雪运动推广项目。”

图片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设置雪上体验活动;购置发放4000张冰票,推动居民及学生“上冰”;举办陆地冰壶体验赛及冰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近年来,副中心的体育强区建设工程持续开展,着力推进三亿人上冰雪活动,积极推动冰雪运动的发展。

走进校园

课程表里有了更多冰雪项目

图片

冰雪种子也深深扎进校园里。如今,体育课程表中写进越来越多的冰雪项目。

永乐店中学是城市副中心内较早建设室内冰场、四季雪道的学校之一。一周一节的冰雪课如今已成为常态。课上,学生们脚踩冰鞋,跟随老师的动作,在“冰”上慢慢滑行。“我们学校建设的室内冰场,是通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制成模拟冰场,也就是俗称的‘仿真冰场’,运动性能95%近似于传统的真冰。同学上冰体验、学习冰上动作完全没问题。”学校老师刘家楠介绍。目前该校冰雪课程包括滑冰、冰球、陆地冰壶以及滑雪,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冰雪运动中。

图片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内的冰雪特色课同样活力满满。学校通过创建轮滑兴趣小组,利用“轮转冰”战略,让学生快速掌握冰上速滑动作要领。目前已经形成了梯队式补充选拔冰雪人才,先后成立了轮滑队、短道速滑队、冰球队、冰壶队,拥有好几支能打比赛的精英队伍,并做到全校普及,家长非常认可。

图片

潞河中学作为全国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利用本校16亩冰面的条件优势,开辟出天然冰场,使学生能够真实体验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使“冰雪运动进校园”更为生动。同时,围绕冰雪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冰雪主题演讲比赛、演唱冬奥歌曲等。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通州分校成为首批开展冰雪运动特色校,通过与专业俱乐部合作,学校以冰球和花样滑冰为主,聘请冰球及花滑专业教练进校教授学生轮滑技术,重在提高学生基本技术,为冰上实地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场馆配套

结合城市建设 增设冰雪场地

图片

冰雪场地是开展冰雪运动的基本载体,也是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冰雪产业潜力开始逐步释放,涌现出了一批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的冰雪综合体、冰雪产业园、冰雪小镇。今年,城市副中心多块冰雪场地同时开放,数量为历年之最,持续燃起的“冰雪热”带动体育消费升级,进一步助力全民健身。

“妈妈,这里真好玩,冰雪世界太有意思了。”前不久,6岁的妙妙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冰雪嘉年华。这是城市副中心规模最大的冰雪乐园,园区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实现全园造雪,其中冰面7000平方米,雪地4.5万平方米,另有雪上休闲娱乐区域8000平方米。

在环球度假区的城市大道,乐滑之梦滑冰场为市民提供了超大巨爽的真冰冰场,让市民在家门口过足“冰瘾”。“以前滑冰都只能去颐和园、后海,今年咱们副中心也有室外真冰场了。”滑冰爱好者赵女士开心地说。

随着城市副中心火热建设,本地体育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破解“去哪儿滑”难题,全区将冰雪产业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室内滑冰馆建设。正在建设中的通州体育场、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均增加了冰场场馆,填补了通州没有大型专业冰雪运动训练场馆的空白,提升了城市副中心体育场馆规模能级。“这两座体育场馆中均包含了183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冰场,对加快城市副中心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图片

一年来,城市副中心冰雪运动热度持续高涨。区级滑雪队、短道速滑队等青少年专业训练队相继成立,在国内大型比赛中频频获奖;区体育局通过举办冰壶邀请赛、发放滑雪体验票、在社区健身路径安装滑雪模拟器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参与冰雪运动;部分学校建起专业冰场和四季雪道,冰球、滑雪等特色课程走进校园;正在建设的通州体育场、潞城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内均增设冰场,今后市民不必远行,在家门口就有专业冰场,畅快享受冰雪运动乐趣。

在城市副中心,冰雪运动已经从冬季走向四季。

【专家建议】

吸引国际体育组织落户副中心

打造数字冰雪制造业排头兵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北京冬奥精神,也是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精神引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白宇飞认为,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在发展产业特别是冰雪产业中要突出“差异化”。“虽然冬奥竞技场馆都不在副中心,但我们要胸怀大局,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角度出发,吸引国际体育组织、特别是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在后冬奥时代落户副中心。”

白宇飞介绍,北京冬奥会比赛项目共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其中7个大项分别指:滑冰、冰球、冰壶、雪车、雪橇、滑雪、冬季两项。“对应这7大项的国际冬季运动单项体育组织中,国际雪联已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要知道,这七个组织在北京冬奥会之前从未在全球任何地方设置过分支机构,这既是北京冬奥会的魅力,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这些国际组织是有意开拓欧美之外、特别是中国冰雪市场的。”白宇飞说。

他认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无论是面向世界还是面向未来,都应该发扬“自信开放”的北京冬奥精神,主动争取,在吸引国际体育组织、尤其是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于后冬奥时代落户北京方面发力,彰显未来之城的无限魅力。

同时,白宇飞说,我国在后冬奥冰雪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现在还算是冰雪新国,和传统的冰雪大国、冰雪强国相比仍有差距。未来,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普及冰雪运动,另一方面要在赛事引进、冰雪产业发展、冰雪文化培养上持续发力。”

图片

他认为,数字化发展是有助于冰雪产业更广阔价值空间的形成,可以使冰雪产业形成范围经济、形成规模经济,这在以前的传统基础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可以使冰雪领域的供给和需求实现精准匹配。

“副中心要抓住建设数字中国的契机,迎难而上,在数字冰雪这方面多花心思,下足功夫。”他建议,副中心中关村通州园拥有众多高新企业,应率先培育或吸引冰雪领域的“独角兽”“小巨人”落户,形成一批数字冰雪制造业的排头兵,与北京市各区、津冀两地共同推动冰雪事业、冰雪产业发展,不断追求卓越,共同创造后冬奥时代的崭新未来。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田兆玉

摄影:党维婷 常鸣 

编辑:澹台瑞芳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