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至21日,由北京人艺演员队主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展基金会协办的北京人艺2022年度演员艺术考核正式举行。三天的时间里,北京人艺67名青年演员先后参加了考核,接受了由吴刚、岳秀清、王刚、何冰、龚丽君、唐烨组成的艺术考核评委组的审查与点评。
作为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培训计划的一部分,本次考核包含了台词独白展示和表演片段展示两部分内容,其中独白展示内容不限,片段展示限于北京人艺演出剧目,并有不得展示曾饰演角色的限制。这样的考核方式在突出北京人艺演出风格的同时,也给予了参考人员充分的自由度,一方面督促演员主动研究和深化剧院剧目表演方式,也为剧院大量青年演员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自己对于全新内容的发掘、戏剧文本的解读与观演关系的思考。
对于评委而言,通过考核这样一种极具仪式感的形式,以点评的方式与演员交流经验,也无疑在大力发扬北京人艺“传帮带”的传统,在对参考演员进行极具专业性与指导性的点评的同时,评委们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考核中看到青年演员们更好的状态与水平。
评委谈考核
吴刚
所谓考核,其实就是对演员的提升,给大家一个机会,展示平时没有机会展示的角色和能力。让自己保持一个不断琢磨的状态,保持人艺的表演水平,别忘了看家的本事。
分数是别人评的,但长本事是自己的事儿。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年轻演员今年是一个水平,下一年再看,上了一个层次,那这个考核就起到了它的作用。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学习和探讨表演的过程。参加考核的有非常年轻的演员,也有比较成熟的演员,这样比较集中的展示和相互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过程。
剧院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享受这个过程。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包括我们评委在内。
岳秀清
王刚
从表演、台词到形象塑造,考核是一次对演员能力综合能力的考量,在发掘青年演员潜力的同时,我们也在通过他们所塑造的新形象中去发现问题,比如台词没有变化,表演风格单一,缺乏内心依据等等。
演员是需要有思想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演员,就需要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开发自己的认知空间,充实文化空间。在这次的考核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剧院青年演员的闪光点,无论是创造性的展示、对角色进行的思考挖掘或是挑战自我的勇气、相互配合的团结,都让我们惊喜不断,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我们这种考核其实主要就是要让大家保持一种专业紧迫感。同时这也是个交流的机会,大家产生的新想法可以在这里探讨,成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的刺激。站在所谓传帮带的角度,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同台演出的时候,大家对彼此的观察不够清晰;但考核的时候,有一方是相对冷静和绝对专注的,考核老师通过审视就有机会发现和指出更多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建议,促进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很欣慰大多数演员都很重视这件事,甚至有些年轻演员的表现十分亮眼,做了一些非常出色的尝试。这种方式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作为职业演员,需要不断打磨,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何冰
龚丽君
这几天的评审,真是让我心潮澎湃。有很多青年演员动脑子、有思想,值得我们的鼓励和赞美。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看见大家的可塑性和能力。对有些演员我们会直言指出问题,是因为希望大家更好,让能力有所提升。
演员这个行业,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一年一年的考核,我们更加觉得这件事有意义,我们这些评委都有一种责任感,就是人艺代代相传的传统不能丢,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剧院的未来更好。
我觉得人艺做考核这件事有很大的一个意义就是传承。我们这一代人与那么多老艺术家一起合作过,他们曾经倾力传授,也直言不讳的批评指正我们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到了这个年纪,也要像老一辈一样,把我们知道的分享给年轻一代。
在考核中,希望告诉年轻人,他们遇到的问题我们也遇到过,我们帮他们找到原因,才能有所提高。也让更多新入院的年轻人看到剧院的标准和要求,大家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更欣喜的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很多演员有了进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
唐烨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表示,青年演员艺术考核对于剧院演员提出了多方位的要求,演员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准备人物塑造,主动研究和深化剧院的剧目研究;同时还需要大量阅读文本,发掘新的内容。“有的演员借此机会深化挖掘人艺表演风格和传统,提升自身的演技,有的演员则在片段的创排上进行了创新性表达,深入思考甚至重新解读经典文本。大多数演员把考核视作一个展示的机会,认真准备,体现出了自己技术的提升和思想的创新。”
而考官们的点评也逐年深入,由鼓励褒奖为主逐渐转向认真解析、指点纠偏甚至尖锐批判,为演员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很多完成考核的演员,甚至一些不用参加考核的演员,都专程来到台下旁听,十分珍惜这个听取前辈点评的机会。”目前,青年演员艺术考核已经成为人艺传帮带的新传统,对于人艺的艺术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摄影:王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