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起源于元代的古老大街,一条承载着北京历史与文化的探访路径……鼓楼西大街,这条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斜街多了八家“共创合伙人”。他们都是谁?怎么与老街“合伙”?
说缘由
把老街故事讲透讲好
鼓楼西大街游人如织,来鼓楼前拍照的人多了,品街韵、听故事的人却寥寥。对此,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靳真说:“硬件的改善和街面的提升,政府可以主导,但是文化的复兴需要熟悉这条街,在这条街上生活、工作的各方一起努力。”
把青砖灰瓦、山形屋脊、树影婆娑背后的故事讲得更透、更好,便是八家“共创合伙人”的职责。
细看八家合伙人的身份,有商户、剧场负责人,也有居民代表。他们有老有少,有时尚有传统,虽然从事着不同行业,可都和鼓楼西大街息息相关。当“合伙人”,就是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变着花样把这条老街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合伙人一览
1.鼓西33:李轩通(主理人)
2.伊峰餐馆:王俊峰(老板)
3.什刹海文化探索馆:李明扬(负责人)
4.鼓楼西剧场:马进(经理)
5.岚川樱渡和牛烧肉:马文斐(主理人)
6.钟餐厅:钟道龙(老板)
7.惟音艺术少儿合唱团:杨维月(负责人)
8.鼓西居民代表:林子峰(心理咨询师)
讲故事
把厚重的故事讲“轻巧”
在八家合伙人当中,有一家的主业就是“讲故事”。在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里,“藏”着不大的鼓楼西剧场。尽管找到它需要绕一下,可从2014年开业至今,来此看剧的观众不下40万人次。剧场经理马进说,他最常见的就是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很多都是下了飞机、火车直奔我们这里看剧的。”
当曲终人散,沉浸于戏中的观众们兴味尚浓,便会和工作人员打听:“听说这边很热闹,有什么好玩的,您推荐一下吧。”
每每被问及,马进都会乐此不疲地推荐:“流行歌《鼓楼》听过吧,就在这边上。如果明天还有时间,可以逛逛鼓楼西大街、什刹海景区。”
久而久之,鼓楼西剧场的各类社交平台下,多了一群探讨“看剧前后去哪儿打卡”的年轻观众。而马进和同事们,也乐于把厚重的故事“轻巧”地讲出来,“喜欢戏剧的观众都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我们利用剧场吸引大家。对周边不需要刻意推荐、讲解,只是轻轻一点,大家自己去体会、探寻,会收获不同的美。”
把“无味”的故事讲“有味”
“我住鼓楼西大街40多年了。我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也和周围的老街坊们成了朋友。”说这话的是合伙人之一——王俊峰,鼓楼西大街经营时间最长的饭馆伊峰餐馆老板。
别看小店面积不大,只有十几张桌子,可过道却留得很宽。为什么不多摆两张桌子呢?老王说,那是为了照顾上了年纪的老主顾。原来,每到中午,这里就是“银发族”的乐园。边上胡同王大爷拿着饭盒来买主食;老张和老李点俩热菜喝二两……
“别忙了,跟我们一起吃点。”老主顾们纷纷盛情相邀,王俊峰免不了这搭一句,那聊一会儿。常有年轻顾客见状好奇,忍不住向老王打听:“您怎么和客人处得跟家人一样?”听见这话,王俊峰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坐下来打开话匣子,表表衷肠:“大伙在这很放松,我也很享受这样的氛围。如今街面环境好了,老人们的心情也好了,隔三差五来这儿改善改善,不为吃饭图个乐。”
“想知道鼓西大街什么样呀,到店里听大伙聊天就行。小到门前一棵树,大到整条街的历史,那都是有滋有味的。”王俊峰说。
把鼓西“新故事”讲下去
“共创合伙人”的加入,为新的“鼓西故事”注入了“源头活水”。
“我就是在鼓楼西大街长大的,现在收集的各种胡同掌故、旧闻也是和这里的老街坊们聊天得来的。我想用年轻人的视角,结合如今鼓西的发展,把它们再讲给其他人。”说这话的是林子峰,八位合伙人中唯一的居民代表。
作为鼓楼西大街上长大的孩子,林子峰对老街的感情殊深。回忆起童年时街面上的国营单位,再看看如今各类新店铺、老饭馆、西餐厅、咖啡馆、剧场,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产生了新的生命力,林子峰把自己的工作室也搬回了鼓楼西大街。“我本职是做心理咨询的,也喜欢文化传播,将来不仅可以在我的工作室里召集大家,也可以举办文化活动,把我收集的故事分享给新老朋友。”他说。
“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历史悠久的鼓楼西大街正张开“怀抱”,期待与更多人“合伙”,把老街的新故事一直讲下去。
文字:张骜
图片:姜灏 王子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