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服饰中总能见到传统喜庆的吉祥纹样,表达着各民族对保平安、祈多子、获福禄、祝长寿的朴素愿景。
“吉祥”二字始见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纹样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经过积累和沉淀形成的,其主题直接来源于生产生活,深入人心。透过一个个吉祥纹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家国情怀和民族性格。
祥龙瑞凤
和谐共生的吉祥纹样
寓意吉祥的纹样源于中华先民早期朴素的自然崇拜与心理需求的结合。在适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因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不解,遂将自然万物视为神灵,并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原始崇拜,于是将祥禽瑞兽、花鸟鱼虫等寓意吉祥的纹样绘、织、染、绣于衣片之上,借此祈求神灵的庇护。这一文化现象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衍生、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龙凤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吉祥纹样,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各民族依据其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进行加工和利用,并与多种自然物象组合,创造出新的变体纹样。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满族蓝色缂丝金龙云纹夹袍,面料使用缂丝工艺织造,缂织金龙八条,间以如意云、蝙蝠、寿桃、八吉祥等吉祥纹样,织造工艺精湛,纹样造型生动。龙袍下摆装饰山石宝物,立于波涛翻滚的水浪之上,寓意四海之内江山永固、万世升平。与满族龙袍中威严庄重的形象相映成趣,馆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汉族平金银龙凤纹女嫁衣上的龙凤呈祥纹样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嫁衣上身为青缎平金银迭绣龙凤纹女褂,下装配大红缎平金绣龙凤纹马面裙,左右衣身用金、银线盘绣出龙、凤、鸳鸯、牡丹、莲花、祥云等吉祥纹样,并以门襟为中心对称分布,形成“对龙对凤”的构图样式,华美富丽。福禄寿喜
书画同源的字符装饰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族人民能够以通用的汉文字进行不断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这种高度符号化、形象化的字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优势。 于是,直接将吉祥、美好的字词语句作为纹样装饰,就成为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色。据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文字在纺织品上的装饰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期。后经历代传承,特别是明清时期福、禄、寿、囍、财、贵、吉等文字因具有直接抒意的特性,而被各民族作为装饰纹样广泛应用于服饰及纺织品上,如百寿图、百幅图、双喜图等。吉祥文字装饰艺术通俗易懂,直观体现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馆藏清代汉族石青缎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纹肚兜,面料使用石青色素缎,中心刺绣南极仙翁、鹿、鹤等象征长寿的神话人物及瑞兽,周围平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大字,汉字上打籽绣石榴、葡萄、瓜瓞、佛手、葫芦、寿桃等,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纹样与字符的寓意完美呼应。吉祥人物
至美向善的人本理念
在各民族服饰中,人物纹样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取向。传统服饰中人物纹样的题材,主要包括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民俗人物、美人肖像等。人物形象背后的故事,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始终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作用。 把历史穿在身上,既是展现文化特色的符号,更将过去与当下的生活相连接,实现人与内心的和谐统一。馆藏汉族蓝色缎五彩绣十二团窠人物纹广袖女袄,就是以唐代人物郭子仪为纹样主题,彩绣十二团窠人物纹样:衣身正中一窠刺绣郭子仪贺寿纹;前袖及底摆四窠刺绣琴棋书画人物纹,通过人物抚琴、弈棋、书写、赏画的场景组合,体现古代文人雅士的清雅品行;衣身后中一窠刺绣夫妻拜寿纹,展现了郭子仪子媳夫妇携手祝寿情景;衣身两肩、后袖及底摆六窠刺绣子婿拜寿纹,纹样人物通过拜送宝瓶、鼎、万年青、石榴、如意穗、官印等不同寿礼引申出“平升三级”“禄位高升”“万年长青”“榴开百子”“岁岁如意”“送印升官”等寓意,表达了人们对儒家传统仁孝美德的赞颂和对英雄人物的褒扬。(本文图片均由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提供。作者:高丹丹、袁宗刚、田辉,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监制|杨新华统筹|康坤全 刘佳
责编|刘娴
审核|牛志男
编辑|刘雅 王孺杰
制作|胡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