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鲜为人知的是,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代号。它曾是国家最高机密,很长时间以来,知道它的人寥寥无几。它就是中国第一次打开宇宙大门的密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原点——绝密代号“581”!
为纪念中国首个人造卫星“581”工程诞生65周年,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联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您独家揭秘绝密工程“581”背后的故事!
多份绝密文件首次公开!
绝密代号“581”从何而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形势严峻,国家不仅要面对西方势力的核威胁、核讹诈,还有经济封锁和围堵打压,对国防科技发展具有迫切的需求。1958年5月,毛主席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迅速召开会议,讨论卫星上天的工作。由于是1958年头等重要的任务,所以这项工程被命名为“581”,由钱学森担任“581”组组长。
今晚的节目中,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为《档案》栏目提供独家绝密档案《关于高速发展我国火箭技术的报告》,这也是它首次在媒体公开!这份报告写于1958年8月22日,正是“581”立项后不久。报告中提出,“争取1960年底或1961年初,发射100公斤到1000公斤重的人造地球卫星。”事实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成功发射的。那么,原本计划1960年要发射的卫星,为何却推迟了整整十年?这中间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从“581”到“651”
“东方红一号”上天困难重重
1965年8月,周恩来批准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将之前的“581”工程更名为“651”,意思是1965年的头号重点科研项目。同年10月,全国最顶尖的科学家齐聚北京友谊宾馆,开始了一场漫长的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史称“651会议”。这场持续了整整42天,上千个小时,参与人员多达120 余名!
会议最终提出了卫星总体技术方案,该方案被通俗地概括为十二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上得去”指的是火箭发射成功,并把卫星送入既定轨道;“抓得住”指的地面观测站能够对卫星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听得见”是指能用一般的收音机收听到卫星发送的《东方红》乐曲;“看得见”是指卫星在地面上肉眼可见。“上得去”、“抓得住”是发射卫星最起码的要求,但“听得到”“看得见”却十分棘手。这两大难题是如何被攻破的?这颗卫星的形状又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
这两盘磁带毛主席视若珍宝!
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收到过很多礼物,有的甚至价值不菲。但他每次看过一眼后,都会说:“按老规矩办!”身边的人都知道,要登记造册,上交国库。然而,有一件十分特殊的礼物,被毛主席一直小心珍藏,甚至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而这件礼物就和“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息息相关。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一曲《东方红》响彻宇宙。伴随着响亮的乐曲,中国人实现了对茫茫宇宙的第一次叩击,中国航天新纪元由此开启!次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将人造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录成了磁带,作为礼物送给了毛主席。没过几天,毛主席又收到一盘“东方红一号”卫星飞过首都北京和海南岛上空时,直接收录、未经剪接的录音磁带。这两盘磁带,可谓新中国航天事业伟大征程起步的宝贵见证!
《档案》为您揭秘更多背后故事,致敬中国科研工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