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美,有多少种?
35度高温的海淀,有片雾气森林,云雾缭绕,烟波袅袅。
(⬇️图源:网友风光摄影Zlatan 樱桃沟)
大雨前的海淀,倒影入湖中,山水连成一幅水墨景象。
(⬇️图源:海淀区园林绿化局 万煜)
清晨的海淀,13.4公里月季“花路”伴你一路“开挂”!
(⬇️海淀北三环“月季花廊”)
“三山五园入胜,翠海芳淀满城。”
海淀不同的美,就这样映入眼帘。
海淀的美,“一颦一笑”间,让你悸动、喜爱。
海淀有山水之美,碧水蓝天入诗入画入海淀;
海淀有“三山五园入胜”之美,西山画屏,绿链织园;
海淀有科技创新之美,敢闯敢创敢为人先;
海淀有“赶考”精神的红色文化之美,为城市增添了神和韵。
而红色文化如何融进绿色生态中?
三山五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神文明建设、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这些“关键词”组合起来,就成了“把红色文化融进绿色生态”的海淀特色。
01
青山绿水一抹“红”
青山绿水肉眼可见,但红色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得到,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潜移默化?
颐和园作为假期“榜首”旅游胜地,大家最熟悉的是它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呈现出的几分风光和旖旎,昆明湖畔、万寿山、佛香阁、西堤桃花......
而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颐和园,在“绿心”中有一抹“红”,正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赏。
在开天辟地的历史洪流中,清华园车站链接了西柏坡和北京城,1949年3月25日,一列火车驶入了北京清华园车站。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迈出了进京赶考落地北京的第一步,开启了新中国历史进程的新篇章。
“进京赶考”路上的每个光辉坐标,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西苑机场—香山,不断走出新世纪的光辉之路。
益寿堂
“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
展览聚焦于1949年3月25日的历史事件与红色印记,60余张历史照片,60余件珍贵文物文献,30余个文字版,3个景观,“一室一专题”的设计。
展览还原了红色往事,定格了经典瞬间,让现场观众“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悟先辈的革命足迹。
原本简单的观赏,通过情景复原、旧物拾遗、互动体验等方式,看似无形的“赶考”精神自然就可触可及了。
02
森林城市点亮“红”
青山绿水中的“红”,为青绿底色增添了一抹明艳;而如何在生态文明中滋补更多“精神底蕴”?
2021年6月,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正式启动。
截至目前,共实施了60项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区域环境景观项目,新增绿地531.1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48%,绿化覆盖率51.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3平方米。
“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已初步实现。
能够融入“红色”精神内涵,绿色生态文明将会变得更加“富有”。
海淀通过健步走活动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赶考”路上点亮“红色”!
(由海淀区委宣传部和区园林绿化局联合举办的“2023年海淀区爱教基地主题交流暨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健步走”活动在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颐和园举行。活动邀请了海淀高校宣传部负责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代表及辖区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
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高度融合,走出一条红色文化融入绿色森林的生态之路!
利用“红色+绿色”的资源优势,海淀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青山绿水为底色,焕发出海淀新的活力。
海淀因绿色生态而动人,因红色文化而动情,如此海淀,您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