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正式开诊!
新院区拥有哪些特色科室?
又将如何便利居民就医?
发改君带您了解——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北京朝阳医院”)是一家以呼吸病学科为特色的市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958年,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常营院区的开诊,标志着北京朝阳医院形成本部院区、石景山院区、常营院区“一院三区”的发展新格局。
其中,常营院区位于朝阳区常营定福庄,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包含门急诊、住院、医技、科研、教学、后勤保障、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等用房及地下车库。院区编制床位1000张,日均门急诊量6000人次,拥有包括内、外、妇、儿科在内的全部学科的门诊、急诊急救以及住院病房。同时作为医学人才教育教学的基地,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发改君了解到,常营院区首批开放门诊科室35个,其中——
内科13个
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高压氧科、消化内科、营养科、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肿瘤科、肾内科、血液科、中医科、临床心理科;
外科15个
皮肤性病与医学美容科、普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肝胆外科、甲状腺颈部外科、疝和腹壁外科、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疼痛科;
妇儿五官7个
妇科、妇科阴道镜、妇科内分泌、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
除门诊外,常营院区还将开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普外科、SICU等4个专业病区共121张床位以及4-6间手术室,同步开放急诊医学科及所有配套检验检查项目。
未来,朝阳医院将统筹医疗管理资源,保障常营院区将在医疗管理与医疗质量方面与本部实现同质化发展——
▶ 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比如,高压氧科整体平移至常营院区后,拥有国内最大的两组三舱七门式空气加压方舱群,可全方位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氧舱创新设计了舱内多模态监护系统及存储分析平台,可进行舱内心电监测、呼吸机支持、脑功能监测等,并开展相关量表评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高压氧治疗方案。
▶ 打造“数智化医院”。以患者需求导向为核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比如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门诊自助式服务,持续简化就医流程;开通线上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随访、远程指导;支持住院患者“拎包入住”、远程会诊、复查;依托5G急救系统提供“上车即入院”的院前急救服务等。
同时,常营院区构建了医院空间资源实时管理和调度平台,通过对门诊诊室、住院床位等临床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实现对临床诊疗空间资源的及时合理调度,最大程度保障医疗服务供给。
推动优质医疗服务均衡布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引导鼓励大型医院在外围地区建设新院区”“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的配置”。常营地区周边缺乏综合性大型医院,朝阳医院常营院区的建成开诊,将为北京市东部地区及辐射周边区域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有效缓解本部院区就诊和交通压力、推动医疗服务均衡布局,同时,促进医疗资源扩容辐射至津冀地区,让优质服务惠及更多居民。
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常营院区开诊后,朝阳医院将形成贯穿北京市“东-中-西”、资源汇集、优势互补的“一院三区”格局,进一步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推进建设“强综合、强专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医学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本部院区将进一步“瘦身升级”,聚焦中心城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及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并大力发展国际医疗,助力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危重症医学)及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作用,推进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
常营院区聚焦周边居民医疗救治需求,高标准建设国家急诊重症医学中心,进一步扩大医院优势学科服务面和影响力。作为医学人才教育教学的基地,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石景山院区重点强化急危重症、疑难病例以及公共卫生应急、妇儿疾病诊治能力,补充京西地区缺乏区域医学中心资源的短板,同时打造国家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和区域妇儿诊疗中心。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城南地区等资源薄弱地区均衡布局,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北京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工程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投用。
今年,北京市将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加快实施口腔医院整体迁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等项目,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