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看,这是您上次买给我的奥特曼,我可喜欢了”“我也有,我也有......”看着镜头里欢欣雀跃的兄弟俩,李艳热泪盈眶,红着眼睛对儿子说:“下次见面,妈妈跟你们一起玩,好不好?”
这是法庭宣判后的温馨一幕,我和在场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无不为之动容。
7年前,李艳和张强步入婚姻殿堂,一年后,大儿子小明出生,随后的两年,二儿子小聪出生。这本应该是幸福的四口之家。
但爱情的浪漫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归于平淡,昔日的恋人也在喋喋不休的争吵中变成了“仇人”,婚姻对于二人,成了束缚他们自由的枷锁。
2020年,李艳与张强选择结束持续四年的婚姻,并约定两个孩子由父亲抚养,但张强因为难以放下曾经的爱恨情仇,在李艳探望时一再提出苛刻条件,几次还闹到了派出所。
最终,一次次母亲对孩子的探望演变成水火不容的“战争”,李艳决定要回孩子的抚养权。
与大多数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案件无异,为尽可能得到孩子的抚养权,李艳提交了详细的证据清单,悉数自己的财产、工作、生活状况,甚至连孩子的姥姥姥爷也提交书面材料,表示愿意协助李艳共同照看两个孩子。
张强也不甘示弱,厚厚一沓证据材料只为证明自己更具抚养两个孩子的优势,甚至提交了5万余字的答辩状,回顾了他照顾两个孩子的点点滴滴。
这些材料的背后当然是父母爱子的情真意切,但这并不是表达爱的最佳方式。两个孩子渴望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他们习惯了爸爸的照顾,可也想和许久未见的妈妈一起玩耍嬉戏,两个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间的针锋相对,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天真烂漫的童年。
每每看到争执之下的孩子流露出无所适从的神情,我便会陷入沉思:离婚不该成为父爱或母爱的阻隔,让“爱”回归,才能从源头化解抚养权纠纷。
特别是这起案件中,焦点真的是要回孩子抚养权吗?李艳明知孩子已经和父亲形成了稳定的生活环境,频繁变更肯定对孩子不利,问题症结反而是双方因探望发生冲突进而引发多次矛盾。
此时引导双方在孩子的培养教育、探望陪伴上积极沟通、相互体谅才是关键。由此,法庭上第一次出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案件宣判后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经过与家庭教育指导师反复沟通,我决定在庭审过程中增加一个家庭教育指导环节,由家庭教育指导师量身定制教育指导方案,用专业的方法让爸爸妈妈放下过往纠葛,真心地爱孩子。
线上庭审针尖对麦芒,双方情绪激动。当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始现场指导时,李艳和张强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些许动容,有时还会陷入沉思。
此时我知道,指导老师的话触动了他们,他们真的听进去了。庭审结束后,两个可爱的小家伙凑到电脑前,兴奋地喊着“妈妈”,高兴地分享着妈妈送给他们的玩具如何好玩。面对如此温馨的场景,李艳偷偷地擦着眼泪,张强也已经哽咽。
在张强和李艳卸下防备后,我语重心长地对双方说: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关爱和照顾,父母关系处理不当,容易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作为成年人,离婚是你们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我尊重你们的选择。但孩子和你们的关系,并不会因为你们离婚而中断,即使不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但一定要给他们完整的爱。即使孩子们自小面对父母离异,但成长道路上依然有父母的共同陪伴,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终,法院驳回李艳的诉讼请求,两个孩子由张强继续抚养。
当庭宣判后,李艳和张强均表示不上诉。双方终于各退一步,这也是他们妥善处理双方关系、共同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张强还送来一面锦旗,称赞审判团队“执法公正 心系百姓”。
半年后,我再次拨通了张强的电话,询问了两个孩子的近况,张强表示李艳与孩子们相处得很融洽,他和李艳也能就孩子的教育、生活等问题进行平和沟通,尽量弥补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
没想到,两天后我又意外接到了李艳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告诉我,与孩子在法庭上的约定真的兑现了,作为妈妈真的很幸福。
负责少年审判的这些日子,让我深深体会到少年审判是情、理、法碰撞最为直接和激烈的地方,每个案件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幸福和未来。
作为一名少年法官,我们奔波于案里案外,用满满的热爱,在“特殊的希望工程”中,初心不改,奋斗不止,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以上当事人名称均为化名
供稿:密云法院
编辑:孙浩淼 郭进
审核:张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