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
高温时段停止室外活动!
据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消息,北京市气象台2023年6月30日7时升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6月30日和7月1日本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39℃。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提醒市民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注意节水节电。
建议高温时段停止户外作业,减少户外活动,谨防中暑和热射病。中小学、幼儿园高温时段停止室外活动。
高温来袭,怎样预防中暑?
为师生家长们送上防中暑指南!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高。
中暑主要和空气温度、湿度有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越容易发生中暑。此外,中暑还与风速、劳动强度、暴晒时间、高温环境、自身身体素质等因素有关。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小心中暑了。
1.先兆中暑: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耳鸣、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
2.轻症中暑:体温升至38摄氏度以上,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等)等症状。
3.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1)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剧烈活动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可能与大量出汗后体内钠流失和过度通气有关。
(2)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多表现为多汗、极度口渴、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体温升高,可有心率加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等明显脱水表现。
(3)热射病又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在青壮年,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从事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环境下出现极度疲劳、持续头痛、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或晕倒,神志不清等,可伴有出汗或无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
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一般发病较慢,刚开始症状不明显而容易被忽略,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体温升高可达40-42摄氏度,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一般经现场救护后可以恢复正常,重度中暑要紧急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下面具体说一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现场救护:
1.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无风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去除全身衣物。如条件允许,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室温调至16-20摄氏度。
2.快速降温:快速、有效、持续降温在中暑急救中尤为关键。最好在短时间内将患者体温降至38.5摄氏度以下,可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或用毛巾包好的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等血管较丰富、散热快的部位等物理降温。
3.监测体温:每10分钟监测一次或持续监测体温。
4.快速补液:如中暑者清醒,可以喂其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5.气道保护及氧疗:应将昏迷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避免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可以吸氧,改善缺氧情况。
特别注意:对于中暑患者,一般药物降温无效,且对于热射病患者,解热镇痛药水杨酸制剂不仅无效,反而有害。重度中暑患者,应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诊救治。
1.保持清凉
尽量选择穿轻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室内保持凉爽,尽可能呆在有空调的地方。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建议出行前关注天气信息,了解当天极端高温警报及安全提示。气炎热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光太久,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晨或晚上,较为凉爽,或者在活动一段时间后,注意在阴凉的地方进行休息。
3.调整户外运动强度
在热天建议减少户外运动,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跳加速、喘不过气、头晕眼花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寻找一个阴凉通风的地方,及时休息。
4.注意防晒
外出前,可涂抹防晒系数较高的防晒霜;外出时随身携带解暑药,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等;在阳光下活动时,可佩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等。
5.仔细监护婴幼儿
与儿童一起旅行时,切勿将儿童留在停放的汽车内。离车时检查,确保所有人都下车,不要忽视在车里睡着的孩子。
6.多喝水
及时喝水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尽量少喝含糖或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饮料不但不解渴,反而会使身体丢失更多液体。可适当多饮用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7.饮食要清淡
高温天气不适合吃高热量、油腻、辛辣的食物,可准备一些预防中暑的绿豆汤、酸梅汤等。
夏日饮品推荐
酸梅汤
夏日食酸,重在调养胃气、养阴生津。中药有酸、苦、甘、辛、咸等味,其中酸味收敛固涩,甘味滋补和中、调和药性等;而酸梅汤主要是将酸性和甘性药物配伍使用,充分发挥“酸甘化阴”的功效,长于生津止渴、健脾开胃,对于体虚、出汗过多而消耗体液的人,亦有敛汗的作用。
酸·甜
酸梅汤入口后给人的味觉体验就是酸甜,这来源于其药味组成特点:
1.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等作用;
2.净山楂可以消食健脾,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3.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4.甘草片能够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
5.冰糖适量可以使酸梅汤甘甜可口,并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
爽·香
在传统组方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其他药味,如:
1. 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在口感上减少酸涩味,整体更柔和;
2.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入口有辛凉感,沁人心脾;
3.桂花:温肺化饮,散寒止痛,质地轻薄,宜最后撒入,使香味扑鼻。
鲜·煮
酸梅汤的做法:
1.首先将全部所需材料加适量清水清洗一遍。
2.再加水浸泡半个小时左右,加水量以盖过药面为宜。
3.将原材料和水一起倒入锅中(最好是砂锅,切勿用铁器),再加入适量的清水。
4.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30分钟,此时可加适量冰糖调味,最后起锅前撒入桂花。
5.过滤掉渣子,放置适宜温度即可享用。
温馨
提醒
酸梅汤虽然好喝,但也不宜多喝,切不可贪嘴。
1
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胸膈痞满等人群少食。
2
儿童因胃黏膜发育不完全要少食。
3
孕期、哺乳期、经期,血糖高的人群不宜食用。
4
夏季过食寒凉易损伤脾胃,所以喝酸梅汤最好不要添加冰块。
来源丨央广网、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消、健康北京等
责编丨唐莉莉
图片丨摄图网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