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神外团队“新刀法”抽丝剥茧,切除“土豆”大颅内脑膜瘤
2023-07-13 13: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6月29日凌晨1时,整个城市“陷入”睡梦,北京地坛医院6号手术间里却依然灯火通明,麻醉机、监护仪滴答作响,随着最后的缝合完成,手术干净利落地收尾。14个小时昼夜鏖战,6公分颅内巨大肿瘤!神外、麻醉团队密切配合,直面生命禁区,以精准技术完成高难度颅脑手术,再攀医学高峰,创造出又一个生命奇迹。

脑干——人体的生命中枢。在过去,脑干被视为“生命禁区”,脑干及其毗邻区域相关病变也成为神经外科中最棘手的病变之一。今年40岁的王先生,便不幸“中招”。半个月前,王先生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了颅内有占位性的病变。期间,头痛头晕的情况不时发作。为寻求进一步治疗,王先生来到北京地坛医院。

王先生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右侧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向前突入海绵窦及鞍区,经团队讨论会诊,诊断为蝶岩斜区脑膜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蝶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被公认为所有手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类手术——由于蝶岩斜区位置特殊,位于颅底中央区,位置深,基底宽,毗邻脑干,周围包绕大血管和多组颅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每一根神经都牵动着人体重要的功能。

加之在王先生脑袋里这颗肿瘤直径长达6公分,已经将脑干、血管以及神经挤压包绕的很厉害,虽然脑膜瘤为良性瘤,但因其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若不进行积极处理,放任病情蔓延,则可能导致压迫更多颅内神经,影响正常生活,甚至造成脑干进一步受压威胁到生命。

手术,必须做,但需要全面周密的方案和术中切除肿瘤的精准把握。在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冯恩山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综合考虑王先生年龄、体质、肿瘤自身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制定手术入路,并决定采用世界顶级技术——电磁刀,来辅助进行切除操作。这也是团队首次采用电磁刀技术进行颅内手术。

(实况图像,经黑白化处理)

电磁刀,顾名思义,是以电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在瞬间完成汽化、切割、止血。这个听上去像电影般“炫酷”的黑科技,如今已运用于现实当中。电磁刀技术手术精密性高,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不产生热能,对周边组织的损伤小,从而更好地保护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也提高了切除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适用于对组织切割要求精细程度高、周边组织神经密集的外科手术中。

6月28日中午11点半,王先生被推进手术间。冯恩山、李培亮、杨博等组成的手术团队早已准备充分,摆放体位、电生理监测、麻醉、消毒、铺单……几个小时复杂的开颅操作后,肿瘤充分暴露,手术进入到最关键的肿瘤切除部分。透过手术显微镜,冯恩山主任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病灶,手下稳如磐石,层层挑开神经“屏障”,直达病灶,脚下来回控制着电磁刀的切割、凝血等功能,并通过更换不同的“电磁刀头”,对不同的手术部位进行操作,以达到最精准的手术效果,主诊医师李培亮从旁协助操作。

手术过程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监视屏幕前,技师王芳通过电信号的波长起伏,判断体征数据有无异常,记录分析神经、肌肉和心脏活动。一旦异常,立马报告术中手术医生,进行及时处置。

李培亮医生介绍,本次手术采用右侧颞下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共两个切口,分别从幕上/幕下两个角度去切除肿瘤,通过耳前耳后两个直切口,对肿瘤进行“围剿”,因肿瘤血供极其丰富,且生长在多支神经血管的间隙里,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一点一点地进行操作,同时还要保护正常的神经功能,所以难度很大。这次的“新式武器”派上用场,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手术精密度。即便如此,整场手术也耗时近14小时。整个手术虽风险重重,但准备充分,困扰王先生的“罪魁祸首”最终被顺利切除。术后,王先生恢复良好,拔除气管插管,术后CT/MRI提示肿瘤切除满意,患者脑干功能保护良好,肢体活动正常,已可以正常下地行走。

地坛技术

脑膜瘤切除术

脑膜瘤切除手术的过程主要有选择适当的入路逐层开颅、暴露处理肿瘤基底、切除肿瘤以及止血、缝合关颅等步骤,不同部位的脑膜瘤手术难度和风险差别很大。蝶岩斜区脑膜瘤起源于蝶骨、斜坡和岩尖区的硬脑膜,治疗棘手,手术切除目前是该病情的最佳治疗选择,手术切除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因此,尽量在全切肿瘤的同时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长期的研究课题和不懈的追求目标。

电磁刀技术

采用近场电磁场聚焦技术,在电极前端聚焦形成范围极小、能量极强的近场电磁场,利用相互作用力,实现瞬时切割凝血等。该技术对周围组织、神经、血管的热影响小、电刺激小,安全性显著提高。目前,神经外科电磁刀设备已经被用于神经外科和耳鼻喉科等较精密的手术中,还可以用在开放式手术及内窥镜的镜下手术。

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冯恩山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神经科联合党支部书记。

主要从事颅脑及脊髓肿瘤、脑血管病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高难度的Ⅲ、Ⅳ级手术为主,特别对复杂的脑干肿瘤、颅底肿瘤等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进行神经肿瘤免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脑积水、艾滋病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参与多项北京市及国家级课题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SCI收录20余篇。参与编写《颅脑肿瘤外科学》、《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等论著,参与翻译《牛津神经外科学》等书籍。

学科名片

神经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现开放床位34张,医生11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8人。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技术力量雄厚、手术设备先进。科室每年显微外科手术近500台次/年,其中高难度的Ⅲ、Ⅳ级手术达95%以上。能熟练开展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的各种手术,包括神经肿瘤切除术(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动脉瘤夹闭术;颅内或脊髓血管畸形切除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烟雾病搭桥术;脑积水分流术或三脑室底造瘘术;功能性疾病手术(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颈椎退行性变手术(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置换)等。神经介入手术200余台次/年。开展脑及脊髓血管病的各种介入手术,包括全脑血管造影术;动脉瘤及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术;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术等。

2023年,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整合为神经中心,并成立独立的NICU,为重症患者保驾护航。同时卒中中心的成立也为北京市东北部地区的脑卒中患者提供最快最优质的治疗。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理念,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神经外科出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一至周五 上午


作者:

北京地坛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