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歌手李玟因患抑郁症而去世,全网为之惋叹。她是有国际声名的歌手,歌舞俱佳,有着活力四射、阳光健康的舞台形象,一般的观感中,抑郁症似乎与她有着非常大的距离。而她的痛苦,外人是很难体会的。抑郁症(depression)在人群中越来越成为难以抵御的健康危害,据网络数据,2022年全世界抑郁症患病率是5%,绝对数量惊人。抑郁症的表征很多,全面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诱因却没有清晰的病理逻辑。医学对此目前是难题,怎么办?
音乐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尤其是作为文化精髓的古典音乐常常视作心灵疗愈之物,是否可以对抑郁症施以积极的影响呢?这是一个有着非凡现实意义的论题。
音乐是声音形式,由于丰富多变的表现形态和协调的内在组织秩序而产生美感,令人愉悦,并为人们所喜爱。对于这种美感的结构和机理,自古以来没有定论。但这种美感的强大能量却无时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最为常见的认知事实是,音乐可以诉诸情感,从而影响心理和行为。于是,从坊间到医疗机构,用音乐干预抑郁症的声音很多,甚至渐成心理治疗的显学。然而,我们要寻找基于科学原理的治疗方法却存在无力感,医学猜想多于实质有效的方案。事关音乐作为药方本身就显得过于复杂,在没有取得足够临床经验和科学论述之前,有些基于精神分析的“疗法”不免带有臆测的神秘色彩,滑至巫术一样的荒唐也不鲜见。
虽则现实中存在一些音乐治疗的乱象,人们还是坚信音乐是可以作为精神疗愈的,美好的音乐对人的精神影响是积极的。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音乐诉诸人的情感而不是理智。抑郁者在病症之中很难顺利进行理性的交流,音乐的情感反应就给心理学干预提供了空间。也就是说,音乐与人的某种意志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9世纪心理学发轫时,研究者们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语言是介乎第一信号系统(现实的具体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和第二信号系统(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之间的声音形式,予人的感性思维刺激强烈,并作用于感性的意志和行为。现代审美心理学在音乐上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面对抑郁症,音乐的干预方式尚处于探索中。如果将音乐作为药方,音乐的治疗常常是让患者被动接受音乐,主要方式是聆听。这种外部刺激的原理是声波引起生理性的共振,利用其物理性功能,进一步将同步沟通、引导想象、讨论参与等心理性方式予以自觉运用。但必须承认的是,许多路径目前难以取得明确的、可重复的标准模式。音乐毕竟是一种文化形式,具有以情感为核心的人文性。所以,音乐类型(内容)的选择就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环节。
音乐的种类繁多,音乐风格与心理状态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譬如,流行音乐偏于娱乐,注重的是引发娱乐功能及其商品属性要素,而无意于建立内在有机性,并使智力因素参与其中。因此,人的情感意志面对流行音乐时是“松垮的”,审美感知倾向于单纯的情感宣泄和抚慰,其作为治疗的作用不强。古典音乐则讲究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合理性,讲究理性与感性因素的平衡,因此在秩序和逻辑上有着较为明晰的感性思维,作为心理干预,可以有再造式手段的多种可能。另外,抑郁者对音乐的感知与健康人是否一样?是迟钝了,还是更加敏感?这里对患者的生物学判断可能更为重要。据一般观察,即使有精神疾病的人,对情感和美也不会失去知觉。对音乐的信任,是对美的信任,是对无利害的直觉,从享受音乐到追求美感、获得安全感,这一点古典音乐有着绝对的优势。
古典音乐是不是疗愈抑郁症的良方,值得研究的空间太大。但是,凡是病症,都是预防强于治疗。搞清楚抑郁症的成因和条件,比寻找良方更具意义。
这其中,社会性的原因是明显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无形的、日积月累的心理压力必定产生情感情绪的负担。有人这样读解不无道理:农业时代的人,作息跟随大自然的四时变化,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所有的体力用于应付生活基本需求,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胡思乱想。只有部分闲人,要么诗酒淫欲,要么放浪形骸,其实这些人基本上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抑郁症患者。现代人大多数都能释放出更多的空闲时间和精力,社会整体节奏快,人们的身份角色变化快,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因应的心理能力也必然需要提高。尤其在城市里,面对的都是陌生人,不确定的状态增多,安全感的缺失让心理失去安定的恒常,是抑郁产生的温床。
音乐可以带来快乐,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不一定总是快乐的。同理,歌手和音乐家是否得忧郁症很难从职业上找到成因。抑郁症是个体病,却与时代的群体心理息息相关。个体的心理压力多数是集体气候的影响。如果是一种集体症候,就更需要在文化生活上建立一种有利于集体心理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积极的社会气氛等。对个人而言,想要获得良好的心理能力,需处理好欲望和能力的关系;保持精神的松弛、健康、乐观,最好有审美的习惯,古典音乐是首选;避免无意中总是扮演遮挡阳光的角色。内心灰暗了,抑郁自然不请自来。
麦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