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椿街与下斜街交会的三岔路口处,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寺院,走近一看,大门右侧赫然悬挂着“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牌匾。这里原是“京师首刹”长椿寺,今年上半年,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经过3年多的文物修缮和展陈提升,重新向公众开放。观众可在焕然一新的博物馆内“跨越时空”,感受宣南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隐于市井街巷的“京师首刹”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在地长椿寺,有“京师首刹”之称。仔细观察寺庙的建筑会发现,寺内两侧配殿以黄色琉璃瓦覆顶,规格要高于其主建筑。
▲宣南文化博物馆内的主题展览吸引游客参观
关于长椿寺的由来,不得不提到两位重要人物。其中一个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母亲——孝定太后李氏;而另一个,则是苦行僧“水斋禅师”。若论起来,这两个人的地位,有点相差太过悬殊。
这位“水斋禅师”,在明代成书的《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在万历年间,有个法名“归空”的行脚和尚,从河南西南部的伏牛山出发,到处参禅拜佛,研究学问。当时的人们发现,此僧居然能一连七天不食斋饭,只靠饮用些水来存活。并且,这种生活方式,竟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五年之久。他的远足历程,则不止五年,而是整整三十年。又据说,这位走遍全国的和尚,从来不穿鞋袜,睡觉不卧褥席。在那个年月,佛教的四大道场,他去了三处。等他来到京城,早已声名鹊起,惊动了朝野,亦引起崇佛的李太后的关注。
李太后是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妃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是当时通州下辖的漷县人。李太后出身微贱,于是她便宣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下凡,并广建寺庙。当她得知有个被称为“水斋禅师”的和尚来到北京时,甚为欢喜,决定出资为其建庙。当朱翊钧听说母亲斥资营造宝刹之时,便亲自题写匾额,名曰“长椿”,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的典故,意在祝福李太后长寿。
皇太后投资、皇帝敕赐,这样的大庙,就绝非其他普通庙宇所能比拟了。于是,在如今牛街路口以北的大片区域内,便赫然屹立起当时的第一大庙——“敕建长椿寺”。
▲明万历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略碑极为珍贵
李太后死后人们叫她“九莲菩萨”,所以长椿寺里一直保存着一幅九莲菩萨画像。另外,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想念他的生母孝纯刘太后,让画家画了一张刘太后像,也挂在长椿寺内:崇祯5岁时,生母刘氏就遭父亲责罚惨死。他做了皇帝之后,追尊母亲为太后,但他忘记了母亲的模样。于是请外祖母及昔日母亲的同伴指点画工,描绘了母亲的画像,供奉在长椿寺中。
如今,作为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在地的“长椿寺”,本身就是一件重量级的镇馆之宝。较京城众多以“坐北朝南”位置兴建的古老建筑,这里“坐西朝东”的整体模式,在中国建筑中已属罕见。而其曾被誉为“京师首刹”,可见它的身份显贵。由万历年间的工部郎中、明代著名书法家米万钟所撰,名为《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的石碑如今依然在院内静静矗立,这足以称得上是宣南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中我们大体可知道,长椿寺为皇家敕建,专门赐给紫衣水斋禅师。
寺内有一座合金塔石基座
2002年长椿寺开始彻底修缮,一件藏于地下的“宝物”成为宣南文化博物馆的镇店之宝。
当时古老的长椿寺已经成为了大杂院,腾退工作进行中,工人们细心清理着地面,铺设新的管线、整修墙体、拆除违建……就在这一过程中,寺中原物《礼佛多宝塔碑》重见天日。文物研究人员惊叹,石碑的发现,不单证实了长椿寺这一件重量级“宝物”的存在,也为京西一件“京城艺术重器”找到了家。
▲多宝佛塔基座是镇馆之宝
据《日下旧闻考·长椿寺》载:“长椿寺在土地庙斜街,本朝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渗金佛塔今在正殿中,其高充栋。”而在碑文中则记录:“寺有渗金多宝佛塔,高一丈五尺,妙法莲华经宝塔品中所说自地涌出者像也。金色光不可视,而梵相毕具,势态各极,视之,又不可算,不可思。”明朝的碑文表明了出处,清朝的文献说明了历史,如今宣南文化博物馆中留存的精美石基座,则道出了万寿寺内,同样为李太后所主导兴建的一座古老宝塔的身世。
这一合金宝塔不单是如今北京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北京乃至我国屈指可数的大体型合金塔。宝塔高5米左右,为密檐十三层八角塔样式,周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雕像四百余座。清代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卷对渗金技艺介绍为:“渗金以金铄为泥,数四涂抹,火炙成赤。”而通过资料显示,此塔由铜、铅、砷、锌、银、金等金属合铸而成,这其中其实也有各种金属互渗之意。
曾为李大钊灵柩存放地
长椿寺在康熙年间因地震颓毁,后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二十一年(1756)两次重修。清中期直至民国,这里成为料理丧事、停放灵柩的场所。清嘉庆年间重修长椿寺后面的妙光阁时,将妙光阁改名为浙寺,为浙人旅殡之所。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遗体,也曾暂停于长椿寺中,这也为古老的寺院增添了不少时代的符号。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当晚,李大钊的灵柩停厝于长椿寺内。几天后,白眉初等人带着星华姐妹赶往下斜街长椿寺收尸。由于李大钊平时的薪水大都支持了革命工作,他牺牲后家里仅余一块大洋,还是梁漱溟、白眉初等人捐款,才为李大钊张罗了一口崭新的红柏木棺材。
新棺被暂时寄放在妙光阁浙寺内,没想到,由于时局混乱,李大钊的灵柩在浙寺一放就是六年之久。直到1933年4月中旬,由蒋梦麟带头,北大的周作人、胡适、傅斯年、沈尹默、钱玄同等共13人联合向社会发起募捐和公葬活动。
1933年4月22日,李大钊公祭仪式在浙寺举行。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挽联堆满了现场。上午九点半,送葬队伍从浙寺出发,沿宣武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前进。队伍行至西单路口时,有人拿出一面早已准备好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盖在了李大钊的棺木上。一路上,不断有群众团体为李大钊路祭送行,随着队伍越来越庞大,国民党宪兵又对公葬横加阻拦。混乱过后,灵柩才继续启程。黄昏时分,灵柩终于被安葬在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
1913年,23岁的李大钊为悼念挚友蒋卫平写了这样一首诗:“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碧血几春花,零泪一抔土。不闻叱咤声,但听呜咽水。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这也正是李大钊自己的人生写照。
山门前曾有“八槐护门”著名景观
在宣南文化博物馆后罩楼前,一株树龄300年以上的国槐,每年都会以自己的庞大树冠,送给来访者一片清凉,这是一份活着的镇馆之宝。
长椿寺在明清时期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寺内种植有槐树、藤萝、梅花、丁香等,是明清文人士子在宣南燕集酬唱的主要场所。作为佛教寺庙,长椿寺还广施善缘,清康熙时举办过义学。
▲黄色琉璃瓦连绵铺排
长椿寺内外多种槐树。山门前的空地上,旧植八株国槐,俗称“八槐护门”。寺内也植有国槐、丁香等树。长椿寺所在街巷古称“槐市斜街”,其旁街巷即名“古槐夹道”。明清以后,许多文人曾来该寺,并赞美该寺环境。有诗曰:“凉秋新月影生苔,古柏苍苍有径开。清梵数依祗树起,天花如共妙香来。”
▲寺内一株树龄300年以上的国槐
当时的槐市斜街大致是一条向西南经大小北栅栏可通向西便门大街的一条通道。《宸垣识略》的作者吴长元还在书中指出:查初白(查慎行)寓居在槐市斜街,斋名“槐簃”,相关诗云有“上槐街里屋三间”句。
至清晚期,再到民国,一些关于北京城内外地图上,在原来槐市斜街的位置上开始频繁出现“槐树馆”“柏树馆”“槐柏树馆”“槐柏树”等地名,而槐市斜街的地名则不见了。可能因集市功能逐渐消退,为进出城歇脚打尖旅者提供的驿馆慢慢多起来的缘故,“馆”成了这地块的主要特征,后来这里就变成了居民聚集地。
变身博物馆 讲述宣南士乡故事
宣南,古都北京城区最古老的地段,几度沧桑兴废,至清代成为汉族官宦士人的聚居区,并逐渐形成了宣南士乡,发展出了宣南文化。明代北京外城分设八个坊,宣南坊即其中之一,这是“宣南”作为城区一个地理空间名称的开始。清代将外城八坊合并为东、西、南、北、中五城,人们渐渐将宣武门南和外城西部更广阔的城区称为宣南。
科举时代的“士”,其具体身份延及官僚、学术、文学、艺术等群体。宣南文化以士文化为核心,涵盖城建、民俗、商业、戏曲、会馆等诸多方面。清代的宣南士乡,人数众多、活动空间紧凑、延续时间长久,特别是地处京师,士乡所形成的文化学术平台,既是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地位的体现,并向全国辐射其巨大影响力,也受益于清政府推行的各项文化工程。
几乎每一个时代的宣南学人都能在此有所收获。
▲“士人佳话 访书结缘”主题雕塑
清初诗风甚盛,京城诗坛名家汇聚,尤其以宣南诗社繁多、诗会频仍。翁方纲、蒋士铨、程晋芳、吴锡鳞等人结成“都门诗社”,创建诗歌“肌理”说,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提出质疑;嘉庆九年后,宣南诗社兴起,在诗会上以科举同年间诗文会友,诗酒唱酬开始兴起,逐渐有了以学问志、相互砥砺的群体意识;而后徐宝善、黄爵滋发起江亭雅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诗友集会,饶有野趣;安徽桐城地区的古文兴盛,以质朴、有序的古文,阐发经世有用的学问。宣南士乡汇聚人才,宣南学术辐射全国,王士祯的“神韵”说引领诗坛数十年,翁方纲、沈德潜的“格调”说、“肌理”说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桐城古文也借助宣南名宦学人的宣传、奖掖,逐渐引领各地文风。
清代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官员士子朝见皇帝栖居宣南颇为便利。士人间的交往或切磋学问,或吟咏宴饮,或叙师生同年之谊,或念同宗同乡之情。清初汉族士人几乎都居住在宣南,空间的聚集为士人的各项活动提供了便利。士人聚居,活动之丰富,相聚之畅快就会吸引更多士人居住于此,如此往复,时代更迭,形成丰富的士子文化,沉淀越来越多的名人遗迹、士林佳话。宣南对于士人的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两百余年来,宣南承载了清代士人在北京除上朝理政以外的几乎所有活动,堪称“士乡”。
▲宣南文化博物馆大门
如今,宣南文化博物馆以宣南士乡历史文化为主题,讲述着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主展览《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以“文以载道、家国情怀”为核心,分为“此地为宣南”“士聚宣南”“斯文在兹”“先忧天下”“宣南新声”五个部分,围绕“宣南士乡”的城市空间,士人群体的生活空间、学术活动、精神追求等梯次展开,全面解读士乡内涵,展现了士人心系家国命运、挺立时代潮头、勇于担当大任的人文精神。
文字:张骜 于健 杨丽娟 彭泽民
图片:姜灏